二、融合与发展:毛泽东《讲话》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中国化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文本。毛泽东在《讲话》中回答“文艺如何为人民大众服务”时,提出了不同于之前“普罗文学”论争和“大众文学”讨论所关注的问题。在《讲话》中,毛泽东将“文艺大众化”概念置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社会地形学”结构之中,在上层建筑的意义上提出了艺术和审美领域的“文化领导权”问题,同时又把这种“文化领导权”的确立过程融入人民大众审美经验的现实需要和历史变化之中,从而展现出了一种全新的理论形态。这样一种理论形态在学理层面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现实融通考量,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的理论探索成绩。 《讲话》的发表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在这70多年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美学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果,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的进程也在不断推进,其中毛泽东《讲话》给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艺理论研究的理论资源、思想资源方面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此,学术界不断涌现新的研究成果,综合起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讲话》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的理论关系研究。《讲话》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的影响是深远的,陈涌在《有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些问题》中提出,毛泽东的《讲话》特别重视从理论上解决政治和艺术,生活和艺术的关系问题,在对文化艺术传统的继承和创新的问题提出“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毛泽东对文艺问题的思考,说到底,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为了中国产生无愧于我们的民族和我们的时代的伟大作品。”赵炎秋指出,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标志着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正式形成,《讲话》创立了中国文艺工作的工农兵方向,它要求文艺工作者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把立场转移到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方面来,在思想感情上和工农兵打成一片,创造为工农兵服务,表现工农兵, 并为工农兵所需要和便于接受的作品。”宋建林强调,从1935年10 月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延安时期,以毛泽东《讲话》为表征,“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进程的成熟期,也是近百年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传播、发展、探索与创新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重要转折点。” 二是,《讲话》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形态研究。胡亚敏认为,“人民”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核心概念,“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石”,围绕这一根本问题,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从作家、作品和读者以及批评标准诸方面总结和提炼出一些富有特色的理论观点,而这些理论观点是与毛泽东《讲话》的理论启发分不开的。冯宪光认为,《讲话》以来建构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一种“人民美学”,“如同马克思主义美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样, 毛泽东的人民美学也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理论研究成果至今仍有积极的意义。 三是,《讲话》中的“文艺大众化”观念的集中研究。文贵良的论文《大众话语:对20世纪30、40年代文艺大众化的论述》围绕毛泽东的《讲话》,探讨了从20世纪 30年代的文艺大众化到 40年代延安根据地的文艺大众化发展中形成的大众话语模式,从生成机制、言说方式和话语主体三方面描述了大众话语的生成史;马建辉提出,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文艺大众化思想真正形成了科学、系统的理论形态,其中“为人民大众”是其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是其基本内涵;杨向荣探讨了毛泽东《讲话》中的“文艺大众化”思想与30年代左翼文学思想中的“文艺大众化”之间的关系,认为“《讲话》沿袭了‘五四’以来关于革命文艺与文艺大众化的讨论,将文艺运动作为革命工作的枢纽,对文艺服务的对象以及如何创造大众文艺作了更明确、系统的回应,完成了从大众文艺向工农兵文艺的过渡,在延续文艺为革命服务的线索上进一步强调了文艺的阶级、政治和意识形态属性。” 四是,《讲话》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经验的探讨。陆贵山提出,作为人民文学的旗帜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毛泽东的《讲话》至今仍然焕发出旺盛的理论生命力。“将《讲话》放到当时世界文艺理论的宏观格局里,更能看清它的原创性与超越性,理解它的理论优势和历史价值,更能积极地推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王杰提出,毛泽东的《讲话》以理论的形式提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问题,这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要成功地实现社会主义的革命,走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另一条现代化过程的道路,文艺领域的领导权是非常重要的,这种领导权的实现不是通过技术的进步导致审美模式的变化来实现,而是通过对艺术家情感和内心世界的改造和进步来实现的。”在历史进步要求的整体格局中,这种要求和转变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李心峰探讨了《讲话》中所提出的“艺术科学”的概念,并讨论了《讲话》作为“艺术科学”的经典文本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经验的影响。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层面涉及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理论经验问题,虽然角度有所不同,但都强调毛泽东的《讲话》与现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发展的内在联系,是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研究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毛泽东的《讲话》的发表,到建国后的一段时间,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在《讲话》精神的启发下取得了鲜明的理论成绩,这一时期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与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学美学经验的融合与发展时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研究的重要的理论进步。但由于受到极左思潮等复杂因素的影响,这一理论发展的脉络在20世纪60、70年代被打破。20世纪60、70年代,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中国化是在艰难中前行,尤其是“文革”时期提出的“三突出”“三陪衬”“文艺黑线专政论”等,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中国化发展造成极大伤害,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研究也带有明显的简单化、片面化和庸俗化倾向。这种状况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获得改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