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基于“中国经验”的当代文学批评(2)

http://www.newdu.com 2018-09-06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金春平 参加讨论

    以日常生活开掘批评话语
    当代文学批评的“中国经验”,应该以日常生活话语的能量开掘作为批评实践的基准。日常生活叙事大规模回归文学,文学开始聚焦日常生活的一切纹理,诸如乡土生活的诗意与悲凉、都市生活的荒诞与漂泊、物质生活的困境与梦想、心灵生活的富足与扭曲、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炽热与苍白、人际交往的奇幻与诡异等。日常生活的琐碎与平庸,使文学似乎失去了作为负载超越性意义的艺术宗旨。但这正是文学的现实主义勇气,它要直面当代大众的普遍存在状态,并在纷繁驳杂的生活之网中,表征作为个体之人的艰难崛起或蜕化沦陷。
    当代文学批评要发现文学对日常生活反抗和超越的内在尖锐力量。文学批评更要从文学所反复表现的个体的日常生活状态,去追问这种文学状况、精神存在和心灵境遇的所有外在压抑性机制,探寻文学当中个人或大众蜷缩于日常生活的温床所带来的各种生活可能性,揭示出人在与日常生活的博弈过程中对自我潜能开掘的妥协、沉沦或激昂、奋进。当然,当代文学对日常生活的集体青睐,大多来自于作家自身对当代社会的观照与审视,并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思考,而文学批评不仅需要掀去隐藏于文学背后的作者意图,更要赋予日常生活以价值观念,去发现文学当中的日常生活细节如何扮演社会历史和文化语境的注脚、怎样参与历史精神的建构。
    以人性体察确立批评主体性
    当代文学批评的“中国经验”,应该以人性话语的体察认知作为批评实践的普遍指向。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转型,其文学理念就在于对“人”“人性”等价值观念的确立,这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仁爱”思想和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博爱”思想跨语境文化对话中所形成的中国文学观。尽管关于人性本体的哲学争辩相持不绝,但是在当代中国的语境当中,情感人性的释放、自然人性的肯定、求知人性的吁求、道德人性的克制、意志人性的开启等,共同成为中国文学人性话语的主体内涵,从古代到当代的文学发展,就是一段人性话语不断去伪、合法、凸显和反省的价值观念演变史。
    当代文学批评对人性话语的普遍秉持,成为判断文学存在价值和核心导向的重要标尺。当代文学批评要将文学当中所密织的复杂人性进行理性化的厘清,完成人性认知层面的整体反省与微观勘探,还要对人性话语所隐含的历史话语、经济话语和哲学话语进行细微的分辨,并在这种剥离、审视、礼赞或批判的人性景观的远瞰中,解剖一切话语存在状态何以如此的人性成因,并在人性的“恒”与“变”的深刻洞察与内在体验中,完成当代文学批评对人性话语的主体性构建。
    以中国话语建设为整体向度
    当代文学批评话语体系和言说实践所力图呈现的“中国经验”,既具有历时性的核心观念,诸如对文学作品与传统文化、民间道德、地方知识、民族美学、家国情怀、天道哲思、性灵意境、生命信仰等复杂关联的揭示、清理和审视,同时也在与“他者”的碰撞对话和自省中不断更新。中国经验结构的这种内在双重性,决定了其生成资源的复杂多端,既包括对古代文论的承接、对西方文论的引介,还包括了近现代文论的延展,更包括了诸多跨学科的理论移植。以中国化的美学、历史、社会、生活和人性为基础的批评话语建设始终是“中国经验”构建的整体向度。
    中国经验式文学批评构建的基础维度只是一种总体性审视,各个维度本身也具有无限的生发性和衍生性,但其话语指向始终是立足于文学价值的批评性、话语生成机制的中国性以及展望于经验效应的当代性。基础构建维度共同组成文学批评中国经验的话语结构矩阵,并随着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历史和文化的语境嬗变,彼此砥砺、对话、制衡、矫正。即使是多声部的批评话语共存,在特定的批评发生文化场域当中,仍然存在主导性的批评主体与理论运行,这是由世界全球化的渐变性、中国历史的演进性、经验话语的内在累积性等复杂话语空间生态所决定的。传统审美精神与现代经验理性不断赋予文学批评介入中国文化现实的动力机制,同时当代文学批评也在对众多文学问题的回应之中,积极拓展自身的话语边界,激发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理论不断开拓生成与自我更新。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文化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