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东方”:East or Orient

http://www.newdu.com 2018-09-04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王汝良 参加讨论

    作为一门学科,东方学首先在西方建立并发展起来。在欧洲殖民扩张和西方中心论的背景下,当时的东方国家并不掌握言说自我的话语权,西方殖民者出于对东方文化的偏见,认为东方人“无法表述自己”。1978年,美籍亚裔学者爱德华·萨义德在其《东方学》(Orientalism)中揭示了这一实质。但是,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东方学研究已不再是西方学界一统天下,中国的东方学研究也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然而,另一个问题又凸显出来,我们该“如何表述自己”?现以“东方”概念及其英译形式的理解和使用为例,对此进行管窥。
    东方:多义性和模糊性
    “东方”是一个具有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含义的概念。作为地理概念,欧洲人以地中海为参照,将位于地中海对岸的广大区域称为“东方”(拉丁文词源原意为“太阳升起之地”),并由近及远,依次称为近东、中东和远东。作为历史概念,在古典—中世纪—近现代的欧洲历史进程中,作为交往对象和研究对象的东方也分别呈现出不同样态。
    20世纪以来,西方学术中心逐渐转向美国,“东方”的历史内涵又有新的变化。作为政治概念,“东方”指在冷战时期形成的、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对抗的社会主义阵营,冷战结束后,这种政治含义本有所淡化,但近年时有抬头。作为经济概念,“东方”往往指近代以来较为落后的亚非国家,与之相对的则是工业革命最早发生的欧美发达国家。作为文化概念,“东方”三大文化圈(以中国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以印度佛教文化和印度教文化为中心的南亚文化圈、以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为中心的西亚北非文化圈)与以基督教文化为中心的西方文化圈对照并存。
    由此看来,“东方”是在地理、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具有统一性的客观存在,“东方学”正是对这些领域的专门研究或总体研究。然而,与此同时,另一个被西方人主观建构的东方形象也逐渐凸显,1978年,爱德华·萨义德的《东方学》问世,对作为一门学科的东方学和西方世界的“东方主义”话语机制做了辨析,引起了东西方的广泛关注和争论。萨义德强调,“东方”“西方”概念并不具有本体论意义上的稳定性,这些概念的建构都是出于“需要”,而非历史的真实,在此意义上而言,客观的“东方”也并不存在。
    East:地理意义之东方主要指亚洲
    在现实的东方学研究中,对“东方”的英译形式主要有east(the East)和 orient(the Orient)两种形式,其形容词形式则分别为eastern和oriental。
    East,牛津英文辞典的词源学解释为来源于希腊语、拉丁语,原义为“黎明”,后有了“东方”(特别指“亚洲”)之义,仅作为方位名词使用。部分东方学研究著述曾经采用east及其形容词形式eastern,如民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东方杂志》,其英译名称即曾为Eastern Miscellany。近年来,采用这种英译形式的著述渐多,多认为该英译形式作为地理方位相对客观,不会出现oriental所引发的争议。
    然而,这种表述形式表面上看来较为客观,对于东方学研究却容易带来歧解。
    其一,如上所述,地理意义上的“东方”仅是东方诸多含义中的一种,采用此形式显然无法体现和凸显作为整体概念之“东方”的丰富内涵。东方学则是一门涵盖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如此处理也对东方学的这一性质造成了遮蔽。
    其二,在east/eastern后来的引申义中,特别强调位于欧洲以东的亚洲,“亚洲/亚洲的”这一含义越来越得到凸显。这对于广阔的东方来说,显然漏掉了重要的非洲,而非洲文化也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即便仅用该词来指称东方学研究中的“区域研究”(area studies),也并不合适。或许因为意识到了这一点,《东方杂志》在复刊更名为《今日东方》时,英译名称也改为Orient Today。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