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刘勇强:趣务正业 顺乎自然

http://www.newdu.com 2018-09-03 北京青年报 刘雅麒 参加讨论

    
    
    
    
    ◎答题者:刘勇强
    ◎提问者:刘雅麒
    ◎时间:2018年8月21日
    ◎简历
    刘勇强(1960- ),江西南昌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小说及宋元明清文学,业余在网上写新人文小品小说。
    1你何时开始对中国古代小说产生兴趣的?你的文学启蒙来自于?
    我的中小学几乎与“文革”相始终,那时的教育不太正规,但也没有升学的压力,所以可以胡乱读书,小说读得尤其多,除了当代小说,也有一些古代的和前苏联的作品。古代的主要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演义》等明清小说。我在拙著《中国古代小说史叙论》的后记里头提到过一件事情:1976年,我买到了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这本书一直在我的书架上,我把它看成是自己与古代小说结下的不解之缘。不过,当时并没有对古代小说产生特别的兴趣,真正产生兴趣是上了大学以后,系统地阅读了古代小说和相关的研究著作,然后一步步走上了这条职业道路。
    2你在古代小说网上发表了二十多篇新人文小品小说,你如何定义新人文小品小说?
    我写所谓新人文小品小说,其实也是与专业研究联系在一起的,我自以为是“趣务正业”。第一篇《灯》写于2009年,取材于《阅微草堂笔记》,当时我正与学生一起逐卷阅读此书。另一篇《脚步》是关于玄奘的,则是因了与学生的“西游记读书会”。后来,南京大学的苗怀明老师办古代小说网公众号,向我约稿,我就逐月写一篇给他发布,得到一些同行的鼓励,现在美国大学任教的徐芃女史在转发时,许以“新人文小品小说”雅称,我即回复表示要“笑纳”,因为我觉得这一称谓恰到好处地概括了我的旨趣。
    拙作都是据古代小说改编的,改编时力图为其灌注新的精神内涵,这是所谓“新人文”;而“小品”为篇章风格,追求简洁雅致而有内涵的叙述特点,“小说”则为文体形式。但因有前面两个限定,又不完全同于传统的以情节取胜、结构完整的小说,形式上更随意些。总之,我在写作时,努力挖掘古代小说文本中蕴含的情感、思想、审美元素,着意化用古代小说的语言乃至诗文的佳篇警句,通过旧瓶新酒,夺胎换骨,激活古代小说的艺术生命,使之与今人的观念、趣味相呼应。
    实际上,不断翻新也是古代小说的传统,比如唐代有一篇小说《郭翰》,写的是织女从天而降,与郭翰共成夫妇之好。七夕刚过,国民又温习了一遍牛郎织女的神话,唐代小说家竟让这个美丽神话的女主角私奔,实在是惊人之笔。这种顺应自然天性、向往人间生活的描写,看上去是对神话文本的解构与反叛,但从本质上说,它又是与神话所传达的自由精神一脉相承的。类似这样的写作,在古代小说中不计其数,大量的话本小说就是依据之前的文言小说翻新创作的。清代小说《豆棚闲话》对本事的颠覆性改编,更赋予了经典文学形象崭新的人文意义。文本的代代相续、不断翻新,可以说构成了古代小说一种互文性传统,使得古代小说成为国民情感之流绵延不绝的印证。
    如果放开眼界,翻新创作也是一种更为宽广悠久的文学传统。近代文化转型期,就出现了一股对古代小说翻新写作的潮流。鲁迅的《故事新编》则是现代小说家翻新之作的经典。当代作家中,汪曾祺、刘以鬯等,都有这方面的佳作,刘以鬯的《蛇》对《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改编,就是我特别欣赏的优秀作品。日本作家中岛敦《山月记》对唐人小说《人虎传》的改编,也堪称精品。前些时候翻阅彼得·阿克罗伊德的《狄更斯传》,其中论及狄更斯借用其他作家的艺术效果、人物和情节时说:“狄更斯抄袭或借用的素材,根本比不上他将其转变成自己独特艺术组成部分时所依据的原则来得重要。对他来说,这些片段是灵感的来源,他缩写、扩充、改编这些片段,但在任何情况下原始素材都只是因为其在狄更斯小说中的全新搭配组合才具有意义。”这样看来,翻新可能还是一种世界文学的传统。
    3你认为古代小说有哪些优秀的传统?
    古代小说的优秀传统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的。我想强调的是,古代小说是古人心智的一种表现方式,它并不只是一种文化遗存,而是源远流长、至今仍富有活力的智慧之源,其中有很多作品今天依然能给我们以艺术的享受和思想的启发。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专门讨论中国古代小说“掘藏”的情节类型。从魏晋时期开始,古代小说中就经常描写某人挖掘到了前人埋下的金银财宝。到了宋代,这种行为已经成为一种民俗信仰,甚至购房要额外付一笔掘藏的例钱,搬进新房也会搞一个祝愿掘藏的仪式。至迟到了晚清,还出现过这样的俗谚:“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来做和尚。”这一俗谚凝缩了中国人的人生经历与阶段性特点和期待。而类似的情节我们在现当代文学中也不时能看到。鲁迅的小说《白光》就把中国传统的掘藏情节发挥到极致,赋予了掘藏以鲜明的现代意识,是一篇沟通古代与当代的精彩之作。不只是掘藏,古代小说还有其他许多类似的小说情节、场景,都经历了漫长的演变,我们在现当代文学中同样可以看到它们的影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国民性从古至今、一以贯之的特点及其变化,也折射着古代文学的当代价值。换句话说,古代小说的优秀传统,正在于对国民性格、心理、生存状态与智慧的深刻发掘和表现。
    事实上,即使是在一些不太为人所知的作品中,我们也经常可以感受古代小说的艺术风采与思想魅力。比如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八有这样一个故事:
    ——贾魏公为相日,有方士姓许,对人未尝称名,无贵贱皆称“我”,时人谓之“许我”。言谈颇有可采。然傲诞,视公卿蔑如也。公欲见,使人邀召数四,卒不至。又使门人苦邀致之,许骑驴,径欲造丞相厅事。门吏止之,不可,吏曰:“此丞相厅门,虽丞郎亦须下。”许曰:“我无所求于丞相,丞相召我来,若如此,但须我去耳。”不下驴而去。门吏急追之,不还,以白丞相。魏公又使人谢而召之,终不至。公叹曰:“许,市井人耳。惟其无所求于人,尚不可以势屈,况其以道义自任者乎。”
    这篇作品篇幅虽短,却刻画出了人物独立不屈的“自我”形象。他的高傲人格,对今人同样有着示范和激励的作用。
    张岱《快园道古》中,也有一篇更简短的故事,内涵无比丰富:
    ——南京宫殿成,太祖与高后往视,见轮奂嵯峨,辄叹曰“胡做乱做,做出如许事业!”仰视,见有画工在上,自悔失言,呼下欲除之。高后示画工以意,自摸其耳,画工遂假作耳聋,屡呼不应。太祖使人摘下,问是耳聋,遂赦之。
    史书中往往被描述得高大上的开基创业,在统治者得意忘形的私语中,暴露出其荒谬的本质。画工则代表了普通民众,他们成就着统治者的辉煌,又必须装聋作哑,大有前面提到的《豆棚闲话》所标榜的“解豁三千年之惑”的功效。而如此深刻的智慧,浓缩在百余字中与一个富有象征意味的场景中,确实是令人叹服的。我相信,这种心智上的启迪,是古代小说最有价值的地方。
    4你曾应邀赴日本东京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树仁大学、澳门大学等高校讲学。这些高校的学生、教育体系、教育氛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和北京大学相比有怎样的不同?
    我在这些大学只是过客,与学生的接触只是在我的课上,并不了解他们的全部,更没有机会深入了解这些大学的教育体系、氛围。我有一点纯个人的感受,那就是在这些大学我都是坐着讲课的,而在北大一直是站着讲的。我以为,坐、立也是一种姿态。孔子讲学,弟子侍立,这是师道尊严。虽不能攀比圣人,但既然学生都坐下来了,老师也坐着讲,好像比较有轻松交流的样子。反过来,学生坐着,老师站着讲课,多少有点演说的作派、布道的味道。也许我想多了,我可能只是觉得坐着比较舒服些。
    5你如何定义知识分子?你最欣赏的知识分子是?
    定义知识分子的问题比较适合萨义德这种思想家来讨论,我没有那样高深的思想水平,甚至也没有那样的思维习惯。而且这两个问题,后一个似乎已经假设了知识分子必有值得欣赏的地方。按照这一思路来定义知识分子,当然是那种有知识、有思想、有担当的知识分子最值得欣赏。我们也可以把圣人“士不可以不弘毅”“仁以为己任”的说法当成知识分子的精神标志。不过,这可能只是某一类知识分子的典型。我的思维已经小说化了,面对这种问题,我会不自觉地想到《儒林外史》这样的小说,想到古代小说中林林总总、千差万别的儒林人物,他们是很难定义的,有时也各有可取之处。《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舌战群儒,大谈“儒有君子小人之别”,一派正言谠论,不得不服。“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的君子之儒,自然是榜样。但是,也无妨给“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的所谓小人之儒一点空间。
    6父母对你的性格、人生观、价值观有怎样的重要影响?
    我的父母都是普通人,没有特别值得夸耀的地方。如果说给我影响比较深的,可能就是他们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另外,他们的家庭出身“不好”,在改革开放之前,这给他们造成过沉重的精神压力。他们从来没说过,但我小时候也能感受到。我钦佩他们在心理阴影面积巨大的情况下,仍然能保持良好平和的心态。
    7有哪些至今难忘的童年经历?
    这个我不知从何说起,而且有的难忘经历更适合用“假语村言”来说。实际上,这也许也是小说存在的一个原因。按照曹雪芹的表白,他就把难忘的童年经历写进了《红楼梦》。中外小说史上,这样的作品不少。如果一定要说,我就说一件小事吧。小时候,赶上所谓“破四旧”,我家有一个天女散花造型的白瓷台灯座,天女散花当然属于“四旧”,但家里不宽裕,灯座舍不得丢掉,于是天女的头被敲掉了,在颈部的窟窿处,塞上了一个报纸卷。我经常趴在台灯前写作业、听收音机。那个残缺的天女散花形象现在有时还会浮现在眼前,在我心里,它也成了那个时代的一个充满隐喻意味的符号。
    8你对故乡有怎样的情结?
    我的祖籍是安徽庐江,因为出生、成长在江西南昌,对南昌更有感觉。所以,我的书架中,有明代《南昌府志》、清代《南昌郡乘》、民国《南昌县志》等书,每一次回南昌,我都感到无比亲切。在我并不多的新人文小品小说中,就有两篇是以南昌为背景的。
    9喜欢与什么样的人交朋友?你最看重朋友的什么品质?
    交友一是志同道合,二是机缘凑巧,没有特别看重的东西。苏轼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是一种很了不起的境界。
    10重读次数最多的作家作品?最近在阅读或关注的作家作品?
    中小学以来,主要的中外文学名著和非名著,看了许多,重读次数最多的可能是《西游记》《红楼梦》《儒林外史》。对于前二者,我曾经有一个谬论,《西游记》超越社会现实的喜剧精神和《红楼梦》执着生命体验的悲剧精神,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两极。假使中国古代文化其他典籍都失传了,仅凭《西游记》和《红楼梦》,我们也能复原一个完整的华夏文化。这当然是夸大其词的,不足为训。而《儒林外史》则正如鲁迅所说的,“伟大也要有人懂”,反复阅读,也许可以更多地体会到它的伟大。
    除了古代小说,偶尔也会读一些当代的外国小说,如戴维·洛奇的《小世界》、马丁·瓦尔泽的《批评家之家》、约翰·威廉斯的《斯通纳》之类“学者小说”。这几天刚看了布瑞埃拉·泽文的《岛上书店》,也是与书有关的作品。
    11如果你能在不同的职业中获得成功,你最想做什么?
    也许是园艺师吧。不一定要获得成功,有花赏花,无花观叶。其实就是想有块地,随便种些什么。
    12你获得过最好建议是什么?
    我在博士毕业的时候,有去科研机构工作的想法。当时答辩委员会的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范宁先生对我说,你还是留在学校好,在学校总能接触到年轻学生,你的思想可以一直保持活跃。我现在深切体会到也非常感谢范先生的这个美好建议。这些年与学生们在一起的教学、读书生活,确实给我很多新鲜的精神滋养与愉悦。
    13理想的一天会怎样度过?请描述几个你生活中感到幸福快乐的时刻/场景。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没有电邮、电话、微信等骚扰,随意地看书,写点什么。
    14如果可以“生活在别处”,你希望生活在什么时代的什么地区?
    此心安处是吾乡,没有特别想过诗与远方。
    15如果可以与古今中外任何人共进晚餐,你希望是?你们会聊些什么?
    如非必要,我一般会推掉客套性的聚餐。我不喝酒,喝酒的人与我共进晚餐可能也会觉得无趣。因此,如果可以与古今中外什么人共进晚餐,我大约会凑到同样不善饮的苏轼、袁枚、纪昀等人那一桌去。至于聊天,这几个人都很随性,可以想到什么说什么吧。比如他们都对鬼怪故事情有独钟,谈鬼说怪就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16喜欢什么类型的电影?最近令你深受触动的电影?
    看电影只是消遣,偏爱轻喜剧类型的,有利于放松心态。观影时受到触动的好像有《肖申克的救赎》。最近好像没有深受触动,浅受触动的不久也就忘了。
    17你对《西游记》《红楼梦》等古代文学经典的影视化改编有何看法?你最欣赏的影视改编版本是?
    古代小说名著是影视剧创作的一个重要资源,对于古代小说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影视艺术与小说的语言艺术有不同的特点,小说中很多细腻的书面化描写和耐人寻味的细节,在转化为电视画面时容易变得平淡无奇,甚至无从表现,难以捕捉。所以,文学经典的影视化,代替不了经典的文本阅读。我对当今据《西游记》《红楼梦》等改编的影视剧也没有最欣赏的,一般而言,各有所长。
    18你喜欢的美剧有什么?
    美剧也是我的一个消遣,最早看过的是《成长的烦恼》,后来看了《老友记》《生活大爆炸》,都是轻喜剧类的。很喜欢《生活大爆炸》在智愚之间制造的高级笑料。
    19平时喜欢的代步工具?
    安步当车。
    20当下比较关注的社会话题?
    眼下热点频出,无烦列举,不由地不关心,但也感到无奈。
    21目前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未来三到五年的规划?
    基本满意目前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寒来暑往,春种秋收,顺乎自然,对未来没有特别的规划,反而喜欢规划少一点,以免给自己上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