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V.S.奈保尔:行走于不同文明的离散者(2)

http://www.newdu.com 2018-08-31 文艺报 邱华栋 参加讨论

    世界的裂缝
    从1970年代初到1980年代末期前后20年的时间,奈保尔迎来了创作的高峰期。1971年,他出版长篇小说《自由的国度》,小说的结构看上去更像是中短篇小说集,可实际上这是一部不同主人公以相互关联的叙述所构成的整体。小说分为5个部分,描述的都是到异国他乡创业的人的故事:一个加勒比海青年到达伦敦;两个白人来到充满敌意的非洲;印度厨师到达美国华盛顿;叙述者在小说的开头和结尾来到中东,经历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冲突和战争。小说形成了结构上的向心力,在不显山不露水的叙述语调中,呈现出到处都是文化冲突和敌视的世界的真实面貌。奈保尔似乎是从全世界取景,在几个带有特殊人物形象的取景器里,描绘了人类生存的状况。小说中,每个身在异国他乡的人都和所处环境格格不入,为了新生活又不得不背井离乡。这种两难处境,正是“二战”后逐渐兴起的全球移民大潮带来的社会问题。奈保尔敏感地率先描述了世界处于文化裂缝的境况,《自由的国度》获得了英语文学最高奖“布克奖”。1972年,奈保尔出版随笔集《过分拥挤的奴工营》,收录了几篇探讨当代世界生存状况的长篇散文,奈保尔把整个世界形容为一个过分拥挤的奴工营,猛烈地批判和分析了不公不义的世界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长篇小说《游击队》是奈保尔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它出版于1975年,小说的情节生动紧张,描绘了一个虚构的加勒比海国家爆发了革命,政府军和游击队之间展开了持续的战争,社会陷入战乱。小说塑造了加勒比海地区多元文化所孕育的三个人物形象,他们血统复杂,有华人、黑人、白人和印度裔血统,都有一种莫名的漂泊感和文化上的无根感。最后,他们率领的游击队和白人政府的斗争失败了,主人公遭到了灭顶之灾。《游击队》讲述了加勒比海国家人民寻求自由独立的艰难,也描述了解放运动的局限性。
    在这一阶段的奈保尔十分关心世界政治。1979年,他出版了长篇小说《大河湾》,通过一个虚构的、被战乱和军事独裁所袭染的非洲国家中一个小商人的命运,描述了整个非洲国家的命运。书中的国家刚刚获得独立,内战结束,一个终身制的总统开始统治国家。商人沙林是印度裔的穆斯林,他来到一个海滨小镇,安分守己地做买卖。但独裁总统开始施行严密的社会控制,政治局势开始动荡,沙林的生命和财产都遭到威胁。最后,他选择离开。小说末尾,起义军和政府军之间爆发了激烈战斗,国家重新陷入战乱。《大河湾》将视线投向了艰难地走现代化之路的非洲国家,在批判非洲某些国家的政治独裁和社会动乱方面相当不留情面。摆脱殖民统治后的非洲国家独立并没有立即给人民带来和平幸福,更为复杂的种族暴力冲突又兴起了。《大河湾》继续书写全球移民的悲情故事,奈保尔把无根的飘零感扩大到非洲。1980年,他出版了《埃娃·庇隆的归来以及特立尼达的杀戮》,这是一部记录他在阿根廷见闻的游记作品,将阿根廷的社会现实和文化焦虑感清晰地表达出来。1981年,他将自己在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旅行感受,结合对几个国家的历史、宗教、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分析,出版了游记《在信徒们中间》。
    1984年,奈保尔出版了篇幅不大的论著《寻找重心》,收录了两篇长文。一篇是长达几万字的关于写作技艺的随笔,他结合自身写作经验,探讨了20世纪小说写作的目的、意义、方法和技巧。从中可以看出,他对英国传统现实主义情有独钟,对狄更斯更是推崇备至,在奈保尔看来,狄更斯的小说带有强烈的冲击力和对社会的不懈的批判精神。另外一篇文章是他在科特迪瓦游历后写下的游记。文章之间似乎存在一条裂缝,如同他一直在观察和分析着的这个世界的裂隙。
    抵达的谜底
    1987年,奈保尔的长篇小说《抵达之谜》出版了。在诺贝尔文学奖的答谢辞中,他曾提到这部小说,可见其重要性。《抵达之谜》分为五个部分,以倒叙手法叙述,叙述者就是作家本人的化身。小说以画同心圆的方式叙述主人公的经历,作者和主人公一起经过了由游移到确定、由漂泊到定居的过程,深刻分析了他这个外来移民和宗主国英国之间的爱恨关系。与奈保尔一样,叙述者从加勒比海地区出发,到英国求学,后又获得居留权,并开始从英国出发在全世界漫游,在英格兰乡下定居。小说带有强烈的自传性,奈保尔作为过去殖民地移民的愤怒、不平和自卑感在小说中都消失了,这些感觉在英国多元文化交融中,已被各种肤色和语言以及行色匆匆的背影所取代,心怀愤懑情绪的奈保尔最终与殖民宗主国和解了。不过,在他笔下,即使是对英国美丽乡间的描述,也可见一种沉闷、僵硬和衰败的景象,小说弥漫着淡然的哀伤和凭吊气息。奈保尔把全世界都纳入到写作的题材范围之内,这种气魄前所未有。1989年,他出版了游记《南方一瞥》,记述在美国南部省份的见闻。他看到的同样是一个日渐衰败的、类似福克纳笔下的景象——虽然种族主义消失了,南方种植园阶层也不见了,但历史留下来的却是黑洞一样吸食一切的东西。1990年,奈保尔被英国女王册封为爵士,真正成了一个来自过去殖民地的、成功打入英国上层社会的、有贵族头衔的文化名流。
    1994年,奈保尔意犹未尽地继续书写移民身份在异质文化中的游移和漂泊这一主题,出版了长篇小说《世间之路》,将自传、游记和历史研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历史中,他发掘出那些曾经到达加勒比海地区的欧洲人踪迹,探寻他们的生平;从现实中,他表达了全球化时代移民们为了寻找新生活而自我放逐的疏离感,他对自我身份的怀疑最终得到了一种确信。《世间之路》里弥漫着一个寻找者、发现者面对人类普遍生存境遇时的迷惑和哀愁,是《抵达之谜》的继续和新发展。
    1998年,奈保尔出版了游记《超越信仰》,这是《在信徒们中间》的姐妹篇。《超越信仰》描绘了他再度在伊朗、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旅行的见闻。他从对一些人物多年的追踪和观察入手,描绘了这些国家在文化上的撕裂感和走向现代化的艰难过程。在游记中,他描写了小到老百姓,大到最高统治者的群像,像一个进行精准报道的记者、一个精通历史的学者、一个言语尖刻的讽刺作家、一个有着浪漫情怀的诗人,把游记写成了深广度惊人、难以归类的作品。1999年,奈保尔又出版了书信集《父子通信集》,收录了当年他在伦敦求学期间和父亲的通信。这部书信集显然意在缅怀他的父亲。一个来自旧殖民地的穷小子,最终获得了英国的文化认同并被封为爵士,他可以以这本书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进入新千年后,奈保尔放慢了写作步伐,但仍旧具有创造活力。2000年,他出版了一部讲述读书和写作经验的散文集《读与写》,分享阅读经验与写作的秘密。2001年,他又出版长篇小说《半生》,继续以半自传的方式,结合父亲和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一个作家从加勒比海岛国来到英国,成年后又带着有葡萄牙血统的妻子移居非洲、半生漂泊在世界上的故事。这部小说在表现力和感染力上较弱,主题有重复感,不过带有新千年的当下性。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反全球化的声音越来越高,《半生》所表达的人生感喟要更加复杂和生动。
    2001年10月,奈保尔获得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瑞典学院的授奖辞这样描绘他:“他独辟蹊径,不受文学时尚和各种流行模式的影响,从现存的文学类型之中创造出他自己的独特风格,以小说叙述而论,自传因素和纪实文学在奈保尔的写作中融为一体,并不总是能够发现哪种因素居于主导地位。”奈保尔创造出了现代人缺乏归属的新小说,描绘了分崩离析的时代状况,也因此而成为最敏感、视野最开阔的当代小说家。
    2004年,72岁的奈保尔出版了长篇小说新作《魔种》,小说讲述了来自印度的40岁移民威利的故事,他一开始在伦敦和西柏林生活,之后又到非洲寻找新的可能性。小说的故事穿插在亚洲的印度、欧洲的英国和德国、非洲中部的战乱国家之间,印度人威利像一个世界流浪汉,经历半个世纪的混乱和人生磨难,最终,他似乎发现有一粒魔种在内心发芽了。《魔种》继续着奈保尔在自传和虚构、历史和现实、文化和宗教之间的比较与质疑。奈保尔曾经言辞激烈地说,自从狄更斯之后长篇小说就已经死了,现在似乎人人都可以写作长篇小说,但是长篇小说的精神已经死了。他推崇的作家也几乎没有20世纪的、尤其是公认的现代派大家,反而全部是19世纪甚至更早的欧洲文学巨匠,这是颇值得玩味的一种态度。
    阅读奈保尔的作品,你会感到整个当代世界在面前徐徐展开,他那愤懑的情怀、尖酸的讽刺和忧伤的语调弥漫在他描写和塑造的、在全世界流散的移民心中。跟随着那些离散者的脚步,我们也渐渐看清了人类居住的所有大陆的清晰轮廓。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