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V.S.奈保尔:行走于不同文明的离散者

http://www.newdu.com 2018-08-31 文艺报 邱华栋 参加讨论

    
    
    大街上的孩子
    维迪亚达·苏莱普拉沙德·奈保尔曾被某英国评论家称为是“没有写过一句败笔的作家”。奈保尔祖籍印度,1932年出生在加勒比海岛国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奈保尔在首都西班牙港度过的童年和少年时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尤其是他早年生活的一条大街,最终化身为“米格尔大街”,成为他短篇小说的素材源泉。1950年,奈保尔前往英国伦敦,在牛津大学攻读英语文学。大学毕业之后,他做过英国广播公司的编辑、《新政治家》杂志的评论员等工作,由此获得犀利的批判视角,去观察审视当代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冲突。1955年,他正式定居在英国。之后,他不断地从英国出发,足迹遍布全世界。他尤其喜欢去一些不同文明冲突与融合的地带,像非洲、中东、南美、美国、加拿大和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写下了关于这个世界的全部印象。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文化融合了黑人文化、印度文化和北美及西班牙文化,奈保尔自然有一种天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后来在全世界的旅行中,他更是能够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对比中找到文化差异和类同,雄心勃勃地描绘20世纪人类生活的全景图画,写出了人类文明冲突地带的复杂景象。奈保尔是一个多产作家,游记和小说是他作品序列里两个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奈保尔,总能感觉到他的愤怒和讽刺,以及人道主义情怀和丰富的想象力。他以角度别致的作品,拓展了英语文学的新疆界,成为所谓的“后殖民文学”、“离散作家”、“无国界作家群”的代表作家。
    奈保尔的处女作是长篇小说《灵异按摩师》,出版于1957年。小说以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作为地理背景,讲述了一个叫甘涅沙的乡村按摩师的故事,带有19世纪英国小说的传统叙事风格,并隐含一种温和的讽刺和滑稽荒诞的感觉。1958年,奈保尔出版第二部长篇小说《艾薇拉的投票权》,以一个名叫艾薇拉的女人的政治境遇,来折射加勒比海岛国的社会制度困境,带有令人啼笑皆非的荒诞感。两部小说都是奈保尔起步阶段的作品,平实质朴,呈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那就是诸如印度、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殖民地、穆斯林、移民、多元文化等他后来小说中的关键词汇,已成为两部小说中重要的字眼儿了。
    其实,奈保尔动笔最早的是短篇小说集《米格尔大街》,但小说集出版于1959年,后获得英国的毛姆小说奖。《米格尔大街》带有系列小说的特征,描写了西班牙港一条街上的人和事,书中的人物都是小人物,他们生活在一个十分闭塞的小地方,却觉得自己生活在天堂。他们都有着令人啼笑皆非的命运和遭遇、生活的喜乐和困境。《米格尔大街》具有串珠式和橘瓣式小说的形式感,这也许受到了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的《小城畸人》,或詹姆斯·乔伊斯的《都柏林人》的启发。《米格尔大街》的叙述扎实,语言平实,情景生动活泼,刻画人物的细节准确生动,弥漫着奈保尔的人道关怀和善意讽刺,实在是20世纪短篇小说中的珍品。
    奈保尔不到30岁就依靠上述三部小说在英语文坛初试啼声。很快,他进入到写作的第二个阶段。1961年,他出版了长篇小说《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其创作灵感取材于他的父亲——一个想当作家的记者,但他一生都在为生活奔忙,最终没能成为作家。《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描述了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一个印度裔家庭的生活。毕斯沃斯是家庭的主人,他有着远大的理想,却受到社会环境的严重限制。他一生都在为能够有一幢自己的房子而努力,他营建的第一幢房子被种植园的工人烧毁了,第二次建造的房子在烧荒的时候不慎烧掉了。最后,他来到首都西班牙港,在一家报社做记者,地位不高,却十分努力,最终买了一幢属于自己的房子,却因为负债和压力过大,心脏病发作去世了。小说为一个小人物的卑微努力画了一幅细致的画像。奈保尔在小说中完美继承了现实主义大师狄更斯卓越的写作技巧,并将其发扬光大。
    “幽黯的国度”
    奈保尔的游记和随笔作品占了他全部作品的一半,说明了他在非虚构作品体裁方面获得的成就。他的游记是对所到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社会、政治和历史的精确观察和描述,是对他所游历的世界文明冲突地带的历史和现实进行深入思考和犀利批判的文化著作,他的游记是带有纪实风格的现场采访、历史探询、哲学、宗教和社会学思考相融合的一种新文体,是对20世纪文学文体的一大贡献。
    1962年,他出版了长篇游记《中间通道:对五个社会的印象》,这是一本专门描述西印度群岛地区的5个小国家历史、文化和现实政治与命运的游记。这些小国在摆脱了旧殖民主义者之后,所选择的道路并没有给人民带来幸福和安宁,欧洲老牌的殖民主义者在这些地区的文化、政治和经济上留下的后遗症至今没有消退。奈保尔毫不掩饰地表达了他对此的批判态度。这5个国家刚好处于过去贩卖奴隶时代、从非洲到美洲的航道中间的位置,故取名“中间通道”,暗示这些地区在世界的尴尬位置。完成《中间通道:对五个社会的印象》后,奈保尔又写出了长篇小说《史东先生和骑士伙伴》,于1963年出版。他第一次将小说的背景放到了伦敦,图书管理员史东在62岁时与一个寡妇萌发了爱情。结婚后,史东先生感到年纪越来越大,对岁月和人生的留恋也更加迫切,于是组织了关怀退休人员的组织“骑士伙伴”,并获得赞许。小说弥漫着一股暖色调,叙述舒缓平和,将老年人对岁月流逝的感觉传达得十分真切。但从整体创作来说,小说很一般,题材也显得有些突兀。不过,也许他是为了证明自己也能写英国背景的小说。小说后来获得了英国“霍桑登奖”。
    1960年代以后,奈保尔在全球各地旅行。他穿越了非洲、两河流域、印度,对这些地区的文化冲突、社会矛盾和复杂前景进行了毫不遮掩的展现和批判,犀利地表达了他的文化忧虑。在近30年的时间里,他多次到印度进行深度考察,并以大量的历史材料作为素材,写下了三部宏篇巨制。1962年,奈保尔第一次踏上了印度国土,在印度主要城市游历,并且回到了祖父的故乡。但印度的落后、贫穷、愚昧使他感到疏离,进而感到愤怒。在《幽黯国度》中,他以尖酸刻薄的语调书写了自己对祖籍之国的恼恨。1975年,在甘地夫人颁布紧急状态令之后,奈保尔再次前往印度,写出了《印度:受伤的文明》。这次,他从印度文明的成因出发描绘印度现实的独特境遇以及文化上的尴尬和无所适从,笔法依旧讽刺和警觉。1988年,他第三次到印度,扮演聆听者的角色,采访了大量印度人,写成了对印度现实和历史的口述之作《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他不仅以自身的游历作为主线,还使用了小说技巧,纵横开阖地在历史和现实的天地间往来,使游记具有了巨大的力量。
    1967年,奈保尔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岛上的旗帜》和长篇小说《模仿人》,题材又回到了西印度群岛,继续探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人独特的生存状况。在《岛上的旗帜》中,他继续以冷静的语调、白描的手法和略带嘲讽的口吻,塑造了一群目光短浅却想改变命运的岛民们。在《模仿人》中,奈保尔塑造了加勒比海某个岛国的一个失意政客形象。印度裔的政客辛格在伦敦回忆自己的生平:年轻时,他准备投身到政治生活中,却在时代的旋涡中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而失败了。小说探讨了独立后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政治处境,虽然已获得了独立,有了国家意识和自身的文化特性,但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外交都无法摆脱宗主国英国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也投射到像辛格这样心怀大志、最终却碌碌无为的人身上。
    1969年,奈保尔出版了将游记和历史研究相结合的著作《黄金国的沦亡》,这次他把目光投向了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遥远历史,将该地区的历史命运与寻找新大陆的欧洲人的历史联系起来,探讨了加勒比海岛国的历史文化成因,及其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历程,是对历史的祛蔽和对殖民主义遗产的清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