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文萃]张冰:从“美学热”到美学的复兴——改革开放四十年美学历程探踪

http://www.newdu.com 2018-08-17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 张冰 参加讨论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年美学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后期,是美学大繁荣、大发展时期;80年代末到90年代,是美学发展相对的低谷和沉寂期;从90年代末新世纪之交到现在,在新的语境下,美学出现了复兴新局面。
    一、70年代末到80年代:引领时代风潮的“美学热”
    自新时期伊始到80年代中后期为美学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的美学由于领风气之先,与时代需求以及艺术实践联系紧密,因而大放异彩。美学在这一时段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成为时代弄潮儿,自然是与它有效配合和完成这些历史任务息息相关。因此,对80年代“美学热”兴起的描述和考察,需要从其学科性质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互动关系说起。
    首先,从最直观的意义来说,美学是研究“美”的学科,而“美”是我们对一个社会和时代最美好的想象,也是发自内心的真挚向往。其次,从词源义来看,美学是感性学,它的研究领域是感性。这种学科指向与新时期彰显感性的集体社会心理恰好契合。再次,美学对感性的研究,属于思辨性研究,它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结合。这种特质非常符合80年代知识界对精神创伤的反应过程。又再次,美学是一门非常具有包容性的学科,这种包容性可以规避掉学科自身的孤立性,极易进入其他领域,或与其他领域相通。最后,美学具有超越性,这一特质是它在当时知识界倍受青睐的重要因素。
    二、80年代末到90年代:美学在低谷中求索
    80年末到90年代是美学发展的相对低谷沉寂期,这一阶段的美学由于倡导学科自足,囿于象牙塔之内,因而一定程度上与社会疏离。这种疏离,使它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学科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实践基础。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除经济大潮对整个社会观念的冲击这一大环境外,就学科而言,一个突出的因素则是其学科固有的封闭性。
    随着90年代的降临,美学学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冷清局面。很多美学研究者从美学领域淡出,开始从事其他方面研究。然而那时的美学研究者并不是完全没有作为,他们也在尽可能地使美学重回中心,有的放矢。这表现在90年代中期前后审美文化研究的兴起。90年代之后审美文化研究的兴起,除了与走出美学学科发展瓶颈的直接诉求有关外,至少还关涉到如下几方面因素。其一,它是80年代“文化热”的延续。其二,新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生活出现在人们面前。其三,知识分子内部学源背景更新带来兴奋点的转移。其四,它还是90年代学者有意识推动的学术产物。
    三、上世纪末到当下:美学在与世界再次相遇中复兴
    90年代末到当下是美学复兴期,这次美学复兴,被学界名之为第三次“美学热”。在这一阶段,文化研究为美学提供了新思路,美学领域与国际对话也出现新态势。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美学出现了复兴局面。中国美学通过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实现了它的复兴。
    当下中国的美学发展,适逢一个前所未有的契机。从国际环境来看,跨国经济带来某种程度上的全球一体化,相似的文化处境为中西方交流提供了现实基础。从国内学术环境来看,当下的美学复兴,是由学科自身内部生发出来,并与实践结合,因此有着牢固的学科根基。美学的复兴,需要重新审视自身逻辑体系,在反思自身中找到更加合理的发展路径。
    (摘编自《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04期《从“美学热”到美学的复兴——改革开放四十年美学历程探踪》,张雨楠/摘编)
    (作者:张冰,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文艺美学、艺术哲学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