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综述 >

《有的人》:关于父亲关于诗

http://www.newdu.com 2018-08-17 《中国艺术报》 金涛 参加讨论


     《有的人》 庞余亮 著
     作家出版社 2018年7月出版
     作家庞余亮的长篇小说新作《有的人》讲述了三流诗人彭三郎、白若君和陈皮的中年际遇。中了“诗歌之毒”的他们经历了激烈的青春之后,终于走入平缓的中年。彭三郎对父亲的恨似乎与生俱来,生活的内核全是父亲带来的梦魇,他的劣迹与暴力悬在彭三郎的脑海挥之不去。在对父亲的追思中,彭三郎写下了怀念父亲的散文并获得大奖。可没想到,大奖给三位诗人的命运,带来更多的戏剧性和荒诞感……
     《有的人》被称为一部中年人的妥协史,一个父亲的心灵成长史。近日,在北京单向空间爱琴海店,吴义勤、毕飞宇、王干、刘颋、刘大先等嘉宾围绕该书就“我们如何做父亲?又该如何做儿子? ”这一话题展开对谈。
     庞余亮介绍,一开始这个小说不叫《有的人》 ,叫作《盛年》 ,写人到中年各种矛盾交叠在一起。回过头来推翻自己第一稿时,庞余亮想到了《有的人》 ,其中涉及了生死问题。在他看来,中国每个做儿子的人,成长中最大最残酷的事情就是父亲之死,无论是何种原因,父亲一去世,男人必定成熟,哪怕是十岁的男孩。庞余亮说,看朱自清的散文,只看到父亲的背影是永远长不大的, 《有的人》有一个野心,就是想把父亲转过来,直面父亲。
     《有的人》中另一个重要的主题是诗人与诗歌。毕飞宇说,虽然很多读者,包括庞余亮本人都认为这本书主要探讨父子关系,但是他始终不同意。“说到这个地方,朋友们可能觉得有点可笑,你这个做读者的读得有点不着调,作者都这么认为了,你凭什么不这么认为? ”毕飞宇解释说,在读小说时,大家有一个误解,很多人以为作品的阐发权在作者手上,其实并非如此,“我明确告诉你们,作者所拥有的仅仅是创造的权利,作者对作品尤其是对自己的作品,是没有阐发的权利的,而是要由读者来完成” 。毕飞宇说,在他看来, 《有的人》重点不在父亲和儿子,它的重点在于诗人与现实的关系。“我觉得这才是小说最要紧的地方,一个人如何从现实的生活当中慢慢长为诗人,拥有诗心,然后企图去完成他的诗,后来又因为现实生活里的种种原因,他企图抗争,但这种抗争失败了,头破血流,然后他自我选择了与生活妥协。我觉得这个心路历程是惊心动魄的。 ”
     庞余亮在谈到诗对自己的影响时说:“我这一波‘60后’诗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读了众多诗歌,在生活当中就有了诗歌的种子。是文学拯救了我,诗歌拯救了我。我以前写了一本小说叫《丑孩》 ,因为我长得丑、个子小,这个小说当中有一些相关的细节描写,比如吊在双杠上想长高,但一厘米都没有长高。是文学让我长高一厘米。 ”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