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用脚丈量出的佳作 ——读纪红建报告文学《乡村国是》 刚刚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的报告文学《乡村国是》,是一部宏大叙事的新时代文艺佳作,全方位、多层次、纪实性地呈现了中国脱贫攻坚的真实场景,涉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国家基本国策,描写范围覆盖全国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作者足迹遍及全国202个村庄,确实是一部用脚丈量出来的优秀作品。这部著作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大”——题材大、范围大、影响面大,第二印象是“巧”——选材巧、布局巧、标题巧,可概括为巧结构。我细细研读,归纳几点浅陋之见。 众所周知,长篇小说是结构的艺术,结构对长篇小说来讲非常重要。但是作为长篇报告文学,结构同样很关键。《乡村国是》的叙事从宏观到微观,遵循历史——现实——未来的叙事线索。以“序章”起兴,用一句“贫穷,文明社会的顽疾”为引子,突出“贫穷”仍然是当今中国社会的重要问题,脱贫攻坚是一项带有历史沿革的国家方略,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新一代国家领导人脱贫攻坚的决心、恒心与信念,凸显大国情怀。 照此思路写作的话,也许不少作家可能会从国家部委、省、市、县、镇、村各级的政策、做法来展开,又或者更多着墨于国家层面的方针政策,用俯视式的官方视角来铺陈。但是,纪红建却从云端落到地上,并且一步一个脚印地踩稳、踏实。第一章《艰难的跋涉》,从历史沿革,述说了共和国一代又一代扶贫工作者的跋涉、坚持、不甘与期待。第二章《真是上帝的弃地吗》,纪红建通过走访广西、贵州的陇雅村、大关村和麻怀村,目睹茫茫的石漠化区,不禁发出惊叹。然而,村民们不认为这是弃地,他们劈石造田、凿洞修路,把不可能变为可能。“领头雁”吴天来的那句话“为了生存,永不放弃!”道出了村民们要脱贫的强烈心声。“尾声”《没有国界的事业》,道出了脱贫是全人类面临的事业,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持之以恒的事业,未来的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古典名著《西游记》,在孙悟空取经之前《西游记》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但是自从取经之后,对唐僧经历的八十一难的描述就让人感觉冗长、累赘,模式化严重。作者走过的202个贫困村虽有各自的特点,但大部分模式、过程都是相同的。如果按照采访顺序或者采访地点来写,必然会存在“八十一难”的问题。纪红建首先把《乡村国是》的框架规划好,然后把纷繁复杂的素材进行同质化归类,这样的好处就是既把各贫困村都囊括其中,覆盖面广,又避免了冗长、分散、啰嗦、模式化的缺点。 这种主题归类的手法,必然会出现镜头转换的跳跃性。读者的思维刚刚停留在湖南湘西武陵山区的十八洞村,忽又转到了在千里之外与其深情对歌的福建宁德赤溪村,进而又飘进了沟壑纵横的宁夏西海固。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处有一处的风物,这样的空间变换让读者有新鲜感,吸引他们继续读下去。 报告文学相比其他文学体裁,往往重报告而轻文学性和艺术性,因而其可读性打了折扣。纪红建巧妙的艺术处理,作品的画面感和镜头感突出,作品的文学性得以大大增强。语言是作品的内核。很多报告文学作品,说着“高大上”的官话、套话,板着脸孔一本正经地说教,显然脱离群众,不接地气。《乡村国是》的许多叙述就采用了老百姓自己的语言。 例如,说到陡坡村的村主任姬登榜当年的故事:“工程队的施工员看姬登榜勤快,做事也牢靠,就跟他说,年底回家多叫些人来干活,让你当个小头头,带着他们干。然而当他年底回到家时,他老爹死活都不让他出去了,说家里没人干活,不能再出去了。听老爹这么一说,姬登榜急出了泪,他说,老爹,外面世界很大,必须到外面闯一闯,闯大了闯好了,家里就好了。”又如,话说六盘山区徐坪村田书记家里养了六头牛,只有一头生了牛娃,急了:“他也找过兽医,问兽医是不是母牛有啥毛病,不孕不育。兽医说,没啥毛病,一切正常,就是发育慢点。现在田书记和他老婆天天盼着母牛发情、生娃……”这样的语言在作品中随处可见,俯拾皆是。这些生活化的语言一下子拉近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让读者感到异常亲切,有强烈的熟悉感,如同日常生活一样。 虽然《乡村国是》是大题材,讲述的扶贫工作是国家的治国方略之一,但纪红建把大部分笔墨倾注在基层扶贫干部、脱贫带头人、贫困群众身上,着重描写他们独特的个人经历,为脱贫而作出的努力、奋斗和牺牲,突出典型人物的塑造和人性的描写,整部书显得有血有肉、有棱有角、有喜有泪。而不是一味地站在高处发号施令、说大话和空话。描写的对象是实实在在的普通百姓,既有想法、有毅力、有干劲,也有缺点、有局限、有忧虑。 在众多人物描写中,徐坪村的马大哥给我的印象最深刻。他家的母牛是选美皇后,并且获得了2万元奖金。可是,“‘皇后’虽然漂亮,但不中用,就是不生娃,已经人工授精四次了,一次都没成……但不管怎么样,再不生娃,我就要卖了它,我可耽误不起。”这段描写非常贴近人物的身份、处境、想法,脱贫群众要的不是虚名,而是实际效益,如果不能继续创造效益,对他们来说,多漂亮的“皇后”都没用。这就是“生活在其中”的好作品。 诚然,脱贫攻坚是党和国家的重点工作,需要倾举国之力来完成的大事,现如今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可歌可泣、可称可颂。纪红建没有把它写成单纯性的歌功颂德之文,而是不回避其中的问题和不足,做到不虚美、不矫饰,客观真实地反映情况,分析细致,见解深刻。只有这样的作品才会让人感到亲切、信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可以说,《乡村国是》能够直面现实,与时代同频共振,是一部全面、逼真、深刻书写时代生活的优秀作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