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中国问题域中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读王杰等著《文化与社会:马克思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8-08-10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宋伟 参加讨论

    作者:宋伟,哲学博士,现为东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人文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学理论、艺术理论与文化研究。
    
    王杰等著:《文化与社会:马克思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
    在20世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马克思主义始终以其独特的理论视域及实践诉求,彰显着自身的思想力量。毋庸讳言,一个多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及其实践上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危机,使之成为当今时代越来越复杂难辨的思想谱系。更为重要的问题是,诸多挑战和危机并非仅仅来自于外部,而是更多地来自于马克思主义自身,以至于在今天何为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一个令人迷惑的疑难。尽管如此,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因之复杂多义而走向终结,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正是在如此多义复杂的流变中,马克思主义才显示出自身充满活力的理论势态,至少这种势态使其摆脱了单一教条的理论固化。也正是在这种理论流变的发展势态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源流及其发展始终成为当今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思想主潮。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历程,同样经历了复杂多样的流变发展过程。尤其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革命实践,以及如何评价这一革命实践的成败功过,使这一问题变得越发急迫紧要和意义重大。因此,如何回顾和反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问题,就成为理解近现代中国文化思想的重要议题。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文论从文学艺术的向度呈现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流变发展的特殊性。虽然,仅从文学艺术的向度来考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流变发展过程有其一定的视域限定,但由于马克思学说的社会历史视野所决定,对文学艺术的考察也势必置放于更为宽广的社会历史文化的语境之中才可能寻找解析问题的有效性。舍此,便难以认清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走向,同时也难以阐释马克思主义论文的文化实践意义。这也就是说,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研究,还是“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研究,都需要凸显“中国的问题意识”,需要将其置放于更为宏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来加以考察。值得关注的是,王杰等著的《文化与社会:马克思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一书,正体现了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问题意识”。该著的问世显示出中国学者在此方面所进行的有益探索,由此开启了一种以“问题意识”为主线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模式。
    应该说,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从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译介,到新中国建立以来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的诠释阐发,马克思主义文论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占据文学艺术理论研究的主导地位。其中,大致归纳起来主要有“经典论著阐释”与“源流发展研究”两种模式。经典论著阐释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的译介和阐释,这里的经典论述包括马恩列斯毛以及重要领导人的相关文艺论述,扩而广之也可以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代表人物的文艺论著,如周扬的《马克思主义与文艺》、里夫希茨的《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陆梅林的《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陆贵山、周忠厚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等。此种研究最典型的模式就是经典选读,被视为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并成为大学马克思主义文论教学的重要方式。另一种“源流发展研究”,即“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史”研究模式主要是以历史发展为线索,探究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发展过程,并从经典马克思主义到西方马克思主义一直延伸至当代马克思主义,如王善忠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史》、陈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史稿》、周忠厚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发展史》、李衍柱等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发展与传播》等。一个是文本学意义上的经典文本阐释,一个是思想史意义上发展演进研究,这两种研究模式无疑是任何一种理论学派思想研究的基础性工作,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也同样如此。应该肯定的是,上述两种研究模式为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研究奠定了十分坚固的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