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家论 >

杨克:“我在每个瞬间听你的侧影,很久”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收获》杂志 杨克 参加讨论


    “我在每个瞬间听你的侧影,很久”。
    这是皮佳佳随手写下的慨叹,她的一隅心声。在她灵魂的湖泊里,那深不可测的潜意识中,也许这个词灵光乍现的片刻,映动的是她自己轮廓清晰的脸。“湖水以影的美丽强调真实”。她常使用的影像,有好几张都是侧影。这位刚入学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美学专业的博士生,多年孜孜不倦追求的美学浸淫和天生的钟灵毓秀,对触及的事物在审美上有极好的诗性直觉。她当然清楚自身生命的特色,那就是东西方浑然天成的美,即有湘女的柔美妩媚,体态娇俏,明眸皓齿,又有高挺的鼻梁,白晰的前额,属于希腊女神和维纳斯的那种立体感分明的精致五官。而旁侧的摄影角度,对其颜値与身形是最佳凸显。
    初次见面的人,倒有不少问过她:你是不是新疆人啊?潜台词里她这个汉族佳丽容颜似乎隐约有胡姬的面影和韵致。她是湖南常德人,而今常徳市境内仍有一个维吾尔族村,村民早己汉化。保不定她祖上娶的是美丽的维吾尔姑娘,身上有者西域佳丽的血统。当然这只是无真凭实据的猜测,她有一篇小说叫《方死方生》,又有一篇小说名《夜色无色》,关于她前世今生“1十1的哥德巴赫猜想”,类比可谓若有似无。
    皮佳佳甚至不能说是传统意义的常德人,她是军营里长大的孩子,随父辈时而湖南,时而四川,后来在广东工作,现在去北京读书,用她自己的话说,他们这代是没有故乡意识的人,生活在喜欢的地方就是家乡。她看上去很抢眼,洋气而时尚,像留洋的80后女生,可她的血液里,却流淌着修远的中国古典文脉,她写《松湖挹春》的词里有一句,“平湖枕屿疏烟漫,松声过,鱼痕乱,惊凫缘浦动菡萏……”那微妙的感觉,这生命的才情,在我看来是与生俱来的,这并不是懂训诂,掌握平仄、娴熟记住词牌就能做到的。而时下不少旧体诗词,尽管格律精准,却流于僵硬而失了通透的灵性。我都记不清最初是怎么认识皮佳佳的了,想必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她的《吊袁崇焕赋》获了全国征文一等奖,让人好奇这种似乎耄耋老翁才能娴熟创作的古老体裁,竟然出自年轻女性之手。她很不忿有次《作品》征文我们几个评委只给她优秀奖,因为那个外省老先生写的是通吃的“获奖体”,宏大而欠缺个体生命的融入。我特别吃惊的,是她词赋里的铁血浩气。不知是部队大院养成,还是狮子座天生的霸气,她的诗词里有弹铗而歌的大丈夫气概,看她的自况词《定风波》:“不恨秋心黯草凉,十年负气却潇湘,椎髻贱躯无贱志,魂寄,江山纸旧了藤黄。情罢落花霜铸剑,也算,红妆换酒叱虎狼,雾满千山巢父隐,弹尽,悲风古调赋高唐。”有次笔会,外省来的几个男作家,想当然认为美女无非花瓶,一读她的作品,却被学养才华给震了。
    皮佳佳也写小说。一出手就被《小说月报》转载。她不写那种女性意识的“私生活”,用大批评家孟繁华的话说:“如果从谱系关系来说,皮佳佳延续的还是新文学以来的小说传统,这个传统强调作家与生活、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价值与意义的守护,强调人物塑造和想象力的重要。”她“好看”而“带有鲜明的个人印记”的小说,在刑事案件或者中外时空的交错中,呈现了混乱、物欲的当下生存缝隙里人与人之间的纠葛,弥散暗淡中的一抹温暖。然《夜色无色》的现代性与抒情的复调叙述,对定格了关于她小说印象的读者,成功地来了一次突兀的“变脸”。她在后记中写到,“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的写作才刚刚开始”。刚刚开始,意味着一种饱含文学底蕴的成熟写作,也意味着另一种可能,可能在小说的纵深求索中,寻找属于她的印记,那笔调冷静、调侃式的灰色幽默,植根于真实的生活现场,如广角镜头般的宽阔视域,以及隐秘而细微的哲学式诘问。在每个故事里,她的目光不止停留在当前存在,而是指向不同的精神与价值层面,并将这精神与价值回溯进现实生活。
    皮佳佳最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她竟然读了这么多中国传统经典,包括大量的宗教著作,且熟记于心。而国学恰恰是上世纪80年代进入写作、唯西方现代主义马首是瞻的我辈诗人的最大缺憾。当我在诗歌里使用“和光同尘”、“真空妙有”几个词,放上微信朋友圈才10秒钟,她立刻跟帖,把里面关于中国儒释道三教关系的源流和典故分析出来。有次一个文友发了篇著名作家的文章,内中称妻子为“夫人”,另一个教授朋友对他使用敬称来自称表示质疑,我觉得好像可以,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一问皮佳佳,她说“黄庭坚对自己两任太太墓志上都称夫人,胡适也说过我的夫人。”无一字无来历,这才是做学问的严谨态度。但对于学问和文学,她分得很清,绝不让堆砌的典故损害了性灵,时时在她的文学世界里保持“窗前草不除”那份生意和活力。
    皮佳佳不喜社交,文学活动都极少参加。硕士毕业后她已工作10年,这几年下班后几乎所有的空余时间她都是独处,用于学习。她是能耐得住大寂寞的人,有决断力的人。像我这样忙于蝇营狗苟应酬文友,相较之下十分汗颜。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个世界只有极少的人能重临丢失了的时间起点,大多数人都无法如此。或者无才华,或者怀才不遇,更可能被磨损了,放弃了,或者就是命运,机会过了,便永远过了,在琐事缠身中虚度一生了。可她竞然重新起步,报考北大哲学系博士,她就是想要,为了一纸薄薄的录取通知书,带着绝望和孤独苦读。知道不可为而为之。幸运终于眷顾有准备的人。一个人百折千回,只为追求心中渴望的道。夫复何求!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