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香港文学研究:基本框架还需重新考虑

http://www.newdu.com 2018-07-21 文艺报 赵稀方 参加讨论

    
    已有的中国内地学者所撰写的“香港文学史”,无一例外都是香港“新文学史”,这些“香港文学史”沿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新旧文学对立的框架,却没有注意到香港的特殊性。
    “新文学”与“旧文学”之间,既有可能互相对抗,也有协成互补的机会。如果简单借用“新文学”观点,就很难把‘香港文学’的状况表达清楚。
    作为一门学科的香港文学史的建立,首先应该加强对于一手报刊史料的研究。
    内地学界对于香港本地的香港文学研究情况,一直不甚了了。内地出版的一本“学术研究指南”《台湾香港文学研究述论》,在指导人们研究香港文学的时候,不无眼光地指出:“讲香港文学研究,应包括香港本土对它的研究。”强调香港文学研究应该包括香港本身,虽然是常识,然而是正确的看法。不过接下来,该书又言之凿凿地说:香港文学研究“始于1979年。在此之前,香港本土学人,注意它的甚少,当然谈不上研究”。也就是说,该书认为,香港文学研究是1979从内地开始的。这种看法,在内地是有代表性的。其实香港本地的一些学者对此也未必清楚。1979年创刊的《八方》,第一期就在讨论“香港有没有文学”,这无疑支持了内地学者的上述看法,没有文学,何来研究?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香港文学研究就已经成为一门学科。几年前,我在港大孔安道图书馆,偶然发现一大本油印讲义资料,这才了解早在70年代中期港大就对香港文学有过详细的讲授。那是在1975年7-8月暑期,香港大学学生会和文社在港大开设了“香港四十年文学史学习班”。课程轮流讲授,并且编写讲义,剪贴报刊,举行师生座谈。第一讲由黄俊东主讲,题为“三四十年代香港文坛的回想”,这一讲由西文和中文的香港史背景一直讲到三四十年代的香港文学,报刊方面涉及到《生活日报》《大风》《大公报》《星岛日报》《华侨日报》《文艺阵地》《野草》乃至于沦陷时期由叶灵凤编辑的《新东亚》杂志等。第二讲由戴天主讲,题为“五十年代香港文艺的发展情况”,介绍的报刊有《人人文学》《海澜》《文艺新潮》,还提到《文坛》《文学世界》《文艺新地》《蕉风》等。第三讲题为“六十年代文学发展之一”,该讲主要介绍了左翼文学,介绍《文艺伴侣》《海光世纪》《海洋文艺》《文艺世纪》等报刊。第四讲题为“六十年代文学发展之二”,讲者是蔡炎培、许定铭和吴萱仁,介绍了《新思潮》《好望角》《浅水湾》新刊物,以及创建社和文社的活动。第五讲由罗卡主讲“《中国学生周报》的回顾”。第六讲题为“六十年代香港文坛概况的分析”,主讲人是胡菊人,侧重讲了香港与台湾、与欧美及与内地的互动关系。第七讲题为“香港70~75年文坛概况”,由也斯主讲,讨论介绍了《盘古》《七十年代月刊》《海洋文艺》《南北极》等刊物。这次系列讲座的主讲者都是知名作家、学者和编辑,由他们来梳理香港文学脉络无疑具有亲和感。当然,由于各讲分离,在系统性方面显得还不够,在史料上也有参差的地方。此次讲座的最大特点,是从报刊的线索介绍香港各阶段的文学,就对于报刊的掌握程度而言,它们可以说超过了内地迄今为止所有的香港文学史。
    三个月以后,1975年10月,也斯在香港中文大学校外选修部又开设“二十年来香港文学”课程,“该课程评价香港二十年来的作家作品,由50年代的力匡、齐恒、余怀、马朗、刘以鬯、利瓦伊陵、杨际光、萧铜、何达……直至70年代的新作者,目的在整理、发掘及讨论香港本地的文学”。也斯是学者兼作家,对于香港文学有相当研究,相信此次讨论可以弥补港大“学习班”所缺乏的系统性。
    如果再往前追溯的话,早在1955年,李文就在亚洲出版社出版了《当代中国自由文艺》,其中第二章系统论述了50年代的香港作家东方既白、赵滋蕃、易文、张爱玲、沙千梦、徐速、黄思聘、徐訏等人。1961年,罗香林在中国学社出版了《香港与中国文化之交流》一书,其中第六章题目为“中国文学在香港之演进及其影响”。不过,无论自由主义还是中国文化,其涉及对象主要都是南来香港的内地作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