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以文学教育和文学研究为职业的小说作者,我偶尔会遇到这个问题。我知道有很多人出于对文学的强烈热爱,希望到中文系求学、深造,所以就此谈几句自己的切身感受,也许能帮到一些人。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热爱文学、创作文学和研究文学,这三者中的任何两个,都没什么必然的关系。许多伟大的作家,都不是文学专业出身,比如鲁迅;大量研究文学的学者,自己并不创作文学作品;一部分文学教授,甚至在经年累月的研究中,不再热爱文学,或者兴趣转移到了别的领域中去。前两种情况都好理解,最后一种情况,对很多人来说似乎不可思议,但事实确实如此,其中的原理太过复杂,这里就不解释了。总之,如果只是热爱文学,那很好,继续热爱吧,完全没必要去学什么文学专业。如果想搞创作,那就尽量保持一种如饥似渴的阅读、欲罢不能的写作状态吧,也不必非要学什么文学专业,或者蹭蹭中文系的课也就差不多了。比如说,一个享受驾驶、希望成为飙车高手的人,不需要花时间去钻研人类交通工具的发展史、汽车与石化行业的关系等问题。文学专业适合的是那些有志于对文学进行理性化、知识化研究的人。 其次,再来说说我自己。上大学时,因为对自己的专业缺乏热情,我很快把实现作家梦作为主要乃至惟一的重心,因此有点“不务正业”,每天的心思都在阅读和写作上。不过,考上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后,心态就发生了变化:既然一直宣称自己喜欢这件事,那就没有理由不务正业了,相反,如果做得不好,可能会让愿意录取我的老师们失望,这是我所不能接受的——所以就自然地开始把学术研究摆到比个人创作更优先的位置上。小说写作,感觉上是私事,可以从长计议,专业的学习特别是学位论文的写作,则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公事”或“工作”,如果不做好,那是要让厚待我的导师感到郁闷的。结果就这样,从硕士论文到博士论文再到博士后出站报告,年复一年地,总有一种“目前这段时间有一个比写小说更重要的任务”的感觉,再也没能遇到大学时代那种“有空就要写小说”的状态了。结果,尽管并没有真的忙到毫无余暇的地步,但对于还没有掌握在相当长的阶段里合理安排精力以同时推进多项任务的我来说,越来越容易把“暂时有任务在身”的状态,当成自己倦懒的借口,以至于就算间或得到一些短暂的余暇,也并没有拿来写小说。 当然,世上也有那种坐个公交去上班的路上都能用手机写会儿小说的牛人。但是,一个显著的事实是:地球上涌现过许多优秀的作家,也出现过不少了不起的文学研究者,但能在两个方面都做到令大家敬服的,却少而又少。这应该能说明什么吧。 所以,虽然写小说这件事本身也有很多学问,但文学专业要研究的主要问题并非如何写小说。反过来说,如果这事儿真的能研究清楚,世界上应该有比现在多得多的好作家吧。 不过话说回来,读文学专业对于写作,也有许多正面的帮助。 比如,能提高你的文学修养。好的文学教育者,能帮你建立开阔的视野,提升你的文学鉴赏水平,深化你对人类历史、社会、文化领域诸多问题的认识。良好的品味和深刻的思想,无疑有利于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就算你最后没有写出伟大作品,但至少你还能知道什么是伟大以及你的作品为啥不伟大,而不至于活在无人赞同的盲目自信中。 再比如,修正你的文风。学术研究追求严谨,要求言之有物,避免大而无当。久而久之,学术训练多半会慢慢改变一个人的写作风格。它既可能会让你在干燥乏位、程式刻板的论文写作中逐渐丧失灵动活泼、文采斐然的语感,也可能把你从浮夸矫饰的做派带向沉静从容的姿态。我年轻时喜欢幽默、热烈、狂放、澎湃、绵长的语句,但现在却整体上更趋向于简单、大方、朴素的格调。当然,这也可能只是我的想象而已,毕竟这几年没怎么写新的作品,所以也不该说得这么绝对。另外,即便有这种变化,说不定也只是因为年龄长了,就像年轻时会很喜欢的某些服装,到了中年就不太能接受了。 此外,除了某个习作,我迄今尚未写过6万字以上的小说。这可能是因为我过去一旦进入到写作状态,总是希望尽快抵达到完成的那一刻(这有点像看一个精彩的电视剧,从第一集开始就盼结局),不愿意拖得太久。但自从写完了20多万字的博士论文后,心里好像有了底,觉得没什么自己不能写的了。这种心理建设方面的促进,肯定算是好事。当然,前提是你得有强大的耐心和毅力,先通过博士论文写作这个艰苦的考验,而这本身并不容易。 总之,文学研究既可能分散你的写作精力、改变你的语言风格乃至带你走上当初不曾想过但也别有洞天的职业道路,也可能带来很多奇妙的帮助,其结果完全因人而异。 最后,作为一名中文系的教师,我还是要说:对于所有有志于从事文学研究的同学,我们还是很欢迎的!文学研究自有它的乐趣,就算它最后没能让你成为伟大作家,又有什么关系呢?人文教育,归根结底是为了培养更好的人。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不也很好了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