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百岁教授蔡尚思(3)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文汇读书周报 施宣圆 参加讨论
“忘年人,耆老如青春”
    蔡先生晚年自称“忘年人”,不喜欢做生日,不让人家祝寿的。他九十岁时,复旦大学历史系要为做生日,通知已发出去,他却说不参加,这可急坏了历史系领导。他说,他曾宣布他是“忘年人”,报纸、电视、电台都介绍过他是“忘年人”,“忘年人”就是忘记自己的年龄,为他做生日,人家不是会说言行不一吗?后来经协商,搞了个折衷方案:“蔡尚思先生九十华诞、执教六十五周年暨学术思想研讨会。”他九十五岁生日时,我们泉州乡亲在上海社会科学院餐厅为他祝寿,请他参加,横说直说,他都不肯,他说:“我自称忘年人,让人家祝寿,人家会说我讲话不算数……”后来,我们说开乡亲联欢会,他才同意来参加。
    说起“忘年人”的来历,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只身到江西三清山旅游,一群小青年看他健步登到山顶,围着他聊天。蔡先生身体魁伟,身穿中山装,足着旅游鞋,精神抖擞,满口闽南普通话,要不是那光光的头顶和那副眼镜,这些小青年准认为他是一位农民老头。出于好奇,小青年纷纷问蔡先生的年龄。蔡先生说:“你们猜猜看,我究竟值几岁就几岁。”小青年七嘴八舌,有的猜六十岁,有的猜七十岁,有的猜八十岁,争论不休。他们怎么会知道,站在他们面前的这位老人是鼎鼎有名的大学教授,时年八十六岁!
    回到招待所,蔡先生颇为感慨,记下了这一天游三清山趣事,写了一首题为“忘年人”的通俗诗:“忘年人,耆老如青春,晚上如早晨。生活过难关,常令人感叹,不怕饥寒,不怕艰难。思想求日新,只知路向前,不迷神仙,不迷圣贤。治学意志坚,自甘做异端,不愿效尤,不愿守残。注意健身,锻炼贵野蛮,不避高山,不避冷泉。一切做不完,非如山有巅。忘年人,忘年人。”
    我曾经问蔡先生“忘年人”什么意思,他说,“忘年人”是仿“忘年交”一语而来的。大自然要他活到什么时候,他就活到什么时候。寿长些不喜,短些不悲。与其记住过去的岁月,不如忘掉它,永远向前看。
    “忘年人”蔡先生已经一百岁了,这同他的注意健身大有关系。他数十年坚持冷水浴,直至九十多岁。他应邀出席种种学术研讨会,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每到一地,有山,他必攀;有水,他必游。他还自己创造了一套健身运动法。他说一位韩国教授对这套运动法很感兴趣,还在韩国介绍推广。蔡先生注意养心,所谓养心,就是心情舒畅,思想乐观,精神饱满。他一生淡泊清苦,不沾烟酒不喝茶。自从十几年前老伴去世后,他与儿子一家住在一起,平时儿子、儿媳上班,他单身一人,既不懂做菜,也不会烧饭,中午有时吃些隔夜饭菜,有时买几只白馒头或面包。晚饭与家人一起,从不讲究,从不特殊。他视名利如浮云,国内外常常寄来什么“名人录”的材料要他填写,他一概不理睬。他的学生大多是教授,有的还是博士生导师,而他因为退得早,又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评上博导。许多人为他抱不平,而他却胸怀坦荡,毫不介意,他说:“‘单干汉’照样干工作。”这都是蔡先生高寿的原因。
    “百年学海一舟轻,扬帆经史任驰骋。桑榆虽晚峥嵘在,拔地苍松有远声。”不久前,蔡先生的学生王春瑜兄从北京寄来这首诗为老师祝寿,让我将它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