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散忆许道明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文汇读书周报 陈学勇 参加讨论
春天在四川参加一个学术讨论会,餐桌上与会的复旦大学杨明教授告知,许道明走了,追悼会就是今天。我正为别的话题兴致勃勃,听此噩耗戛然失语。直到散席,我一直默想着数千里外的上海,不知哪处场所悬挂着框了黑纱的老许遗像。从四川回来与同事谈及许道明,同事感叹,去年他在复旦答辩博士论文时,出席答辩的老许还神采飞扬哩,后来就生病了。我并不知此情,以为彼此都忙,疏了联系。
    我读过许道明的《京派文学的世界》《海派文学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三本都是货真价实的专著。不过印象里他并非呕心沥血一类的学者,凭一身才气做成学问。以前他信里说过:“我是一个随便弄弄的人,好以‘边缘人’自居,自由主义最得我心。读书写作当然也是日常之需,一有机会可以不弄,或允许不弄,我是跑得最快的。”几天来我老想,如此洒脱的许道明,甚至有时难免嬉皮士之嫌,怎么也走得这般快呢?
    我与老许的往来约始于八九年之前,那阵我关注凌叔华、林徽因,很想看看他《京派文学的世界》如何说的。此书印得很少,仅一千五百册,跑了好多书店没有着落。南京大学的朱寿桐好事:“直接写个信给许道明么。”我素来怯于同不相识者交道,朱寿桐再鼓动:“写上你我的交情。”看来他俩很哥们。于是冒昧奉函,但未提及朱寿桐,只说有劳著者就近向复旦出版社代买一册。许道明的回信既热情又豪爽。出版社也早已脱销,幸好书库存留了准备“赠送洋鬼子”的一包。他抽出一本,并作了题签。我感受到老许的仗义。此后《海派文学论》刚一出版,随即题赠寄来,是免我又到处跑书店吧。交谊就这么由他带动起来了,乃至引为同道知己,多予鼓励。他信中写道:“在重视史料一层上,你我为同志,然而化大力气从事钩稽、考辨、整理,径直还做成轻松有趣的文字,吾不如君也。”他曾期待我建设现代文学的文献学,其意殷殷,然我无此志向,九泉下的老许肯定失望之至。
    我明白自己不善抽象思维的弱点,走史料研究的路子,实在藏拙避短而已。老许于史料很是自觉,且看得深远:“新文学研究从‘现代’与‘后现代’中讨生活,有些意思,终不是正格,也未必有阔大得前途。”对于既重视史料又长于思考的学者我总心存钦佩的,往往感到亲切,老许即其中一位。他的这几部专著,充分的论从史出,言必有据。撰述《京派文学的世界》,他是读了下列解放前出版的相关著作才下笔的:王哲甫《中国新文学运动史》、陈子展《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伍启元《中国新文学运动概观》、吴文祺《新文学概要》、李一鸣《中国新文学史讲话》。研究现代文学的同行,读遍这些著述的怕不多。它们十分难找,有的闻所未闻。因此,你即使不能认同许道明的看法,但也大开材料的眼界。当然,老许决不沉溺在材料里,他艺术触觉敏锐,阐发认识时有睿智。譬如书里论及方令孺散文:“对自然的倾爱,使方令孺走着类乎冰心散文的一路,她的娴静一如冰心,但缺少冰心的优雅,多了冰心所无的凄清;似乎又有点像苏雪林的幽丽,却丝毫没有苏雪林的疲乏;她与同期的另一位女学者散文家袁昌英一样的谈山说海,袁昌英文字的放达为她难以企及,而她独有她的温柔。”这话哪里是死做材料者所能言。
    老许有这等的触觉和睿智,势必常写些灵性的短文,纵然这类文字为某些学者不屑一顾。我凡撞见总要读个痛快。有一阵不见老许名字亮相报刊,一打听,他去了韩国哪个大学。讲学归来,著述之外又带回一本不务正业的书稿,写韩国的《木槿花的传说》。他还有一本写复旦旧事的《挽歌的节拍》,猜想他看出的复旦景致一定别具慧眼,与其他人的复旦记述,此成岭彼成峰也,如果对照起来阅读该很有意味。
    老许约我到复旦面叙,我自然乐意去聊聊,可交谈的话题很多。他划得较大的京派圈子为何不纳入朱自清,海派文学为何排斥了东方,都是我想请教的。《京派文学的世界》毕竟写得较早,所论难以尽善尽美,而切磋当面更为相宜。还有,他年轻时参与编集的三卷《中国现代文论选》,近乎资料汇辑。虽篇末沿郭绍虞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体例逐一附识,识文却流于画瓢,只粗浅复述原意,未能如后者予读者点悟。老许相约多年,结果是缘悭一面。我去上海次数不少,却每回办完事匆匆回转。面晤老许的念头总是“下回下回”的,现在再也没有“下回”了,后悔不已。
    我与老许交往有限,远谈不上多少了解,这点儿有限兴许还走了眼。有时我就怀疑,老许真如我印象的那么洒脱么?他的新著《中国新文学史(插图本)》即将在上海古籍出版社行世,在离开世界前个把月竟写下数千言的自序,如此作为相距洒脱何其之远。或许他虽勤奋而向往洒脱,或许他实在勤奋故作洒脱,或许他既勤奋又洒脱,这当由老许相知的友人来诉说。老许曾戏言他的文章,“所有已经有过的,被人们搬来搬去的东西,能够说明的只有一件事,许某某,还活着,还在复旦这个地方。”回想这戏言,已毫无当时戏听的调侃味道。老许没有活到新著出版,没有活到复旦百年盛典。我不愿用“著作在人就活着”作苍白的安慰,老许不会接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