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开《战国策》,我们就可以发现,是策士出面解决社会与政治危机。他们从容不迫,游说各诸侯国国王或封君之主,三寸不烂之舌能敌百万大军。为什么这些文士过去在君王看来不足与言谈,此后又沦为附庸,唯独在战国时期能获得如此辉煌的地位呢?这确实是值得研究的历史谜案。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儒家的礼义仁政是一种治国长策,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见效的,而战国时期诸侯各国相互攻伐,需要及时有效的解危救亡之术,迅速的富国强兵之策。儒学就有远水不解近渴的感觉了。 战国时期,诸侯国都有空前的危机感,弄不好土地被削,甚至会被人灭了国,沦为大国的郡县,祭祖的机会都没有了。所以,诸侯国急于招集各类人才,机遇就这样降到策士们的头上。 但那是一个没有长策的时代,也是缺少道德规范、诚信失落的时代,欺诈与武力是胜利的法宝。所以,秦王朝依赖诈力夺取了天下,但仅仅能够存活十余年。至于策士,他们有着绝世才华,却只能选择依附他人才能实现其价值,其命运也掌握在他人手中。他们多数是强权价值的鼓吹者,是不是他们参与掀起的浊浪最终也使自己被吞没了呢?战国策士们的智慧值得欣赏,但是,他们的命运值得反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