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佛陀的智慧》前言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易文网 陈兵 参加讨论
    佛陀(Budda),古译“浮屠”,略称“佛”,意译“觉者”,谓圆满觉悟了宇宙人生真相并能指导众生觉悟的圣者,一般指作为历史人物的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成道后自称佛陀,佛陀也是弟子对他的十种尊称之一。《大般涅架经》卷十八解释佛陀义为“既自觉悟,复能觉他”,觉行圆满,故称为佛。
    佛陀是亘古及今最伟大的智者,他立足人间,而从超越人间的、全法界遍宇宙的广大视角,冷静省视人间,抓住个人与宇宙、个人与最深自性关系的大本,以“了生死”问题的解决为核心,通过修行实证,开辟了以“如实知见”的智慧自净其心而成功超越生死、达到永恒安乐之道。由如实观察缘起、无常、无我而证得涅槃,被归纳为“三法印”的佛法心髓,可谓人类最高的智慧成果。点亮这一智慧明灯、令人们得以了知万有实相和自己心性的佛陀,确不愧“世灯”、“世眼”之称。
    这本《佛陀的智慧》,从当代人的眼光、心灵需求和当代社会的需要着眼,力图对佛陀的众多言传身教做出准确客观的归纳整理,对佛陀的思想做出使一般人容易读懂的现代阐释,以较为明白的现代语言介绍给读者,特别是那些对佛教了解不多而想要了解的社会人士。
    笔者写这本书,面临三个难题。首先,本书所讲的佛陀,虽然也可以置于思想大家或世界文化名人之列,但终究与其他思想大师和文化名人颇有不同。他是被数亿佛教徒所崇拜敬仰的精神导师,是具足超人智慧,“大雄大力大慈悲”的至圣。他的教诲,对佛教徒来说,和一般仅供参考、容许批评的思想大家的言论有别,是应绝对遵循的究竟真理。介绍评价佛陀,与介绍一般思想大师不同,不好随意平章,稍有不敬、失真,便有“谤佛”和误导的罪过,须得特别审慎。
    其次,对流传至今的佛所说经,南北佛教界看法不一,南传佛教从来只承认五部《尼柯耶》、戒律和几种论典为佛亲口所说,而大乘佛教界主要信奉南传藏经中所缺的大乘经,当今汉传佛教的主体禅宗、净土宗等,皆宗依大乘经而建立。受近代学术界疑古证伪之风的影响,佛陀只说了《阿含经》、大乘非佛说,几乎已成公论。中外多本介绍佛陀思想的著作,如木村泰贤《原始佛教思想论》、那烂陀长老《觉悟之路》、罗喉罗法师《佛陀的启示》等,都仅依《阿舍经》论佛陀。而笔者则认为:大乘教义必出佛陀,大乘经的多数源出佛说。仅依个别部派所奉的《阿含》论佛陀,未免以偏概全。但如此主张,自不免招致非议。
    第三,佛陀遗留下来的言传身教,数量比与他同时代的老子、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等思想大家多得多,思想的深广度也远远超过诸家。佛学之难治,素为学界所公认。名相纷繁,说法多样,深奥难解,乃众所周知。即便研究多年,欲完全真正读懂佛陀,从数千卷经律论中,以最精炼的现代语言准确地概括出佛陀思想的精髓,自不像大多数学术著作研究一个不太大的问题那样好做,殊非易事。笔者虽然研修佛法多年,但面铺得太宽,尚未将佛陀思想作为一个课题进行专门研究,要完成一部高水平的《佛陀的智慧》,犹感学力不足。尽管应出版社之约,交出了完稿,而自己总是不能满意,每次重印,都觉得需作修改。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佛陀的智慧》,以南北传佛教界和学术界共认的汉译《阿含经》、《本事经》、律藏,及今译南传《尼柯耶》等为基础,以佛说大乘经为补充,根据作者多年研修佛法的体会,吸取近现代学者、法师们的相关研究成果,以现代人的眼光,从有益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出发,力图用最经济的文字,对佛陀的思想作出概略的介绍评述。其着眼点,是全体佛经中表述的源出佛陀的思想体系——即“佛法”,尤其是佛法中对当代人具教化和启发价值的思想。并精选53种篇幅短小的佛所说经,分别附录于各章之后。阅读这些佛经,可以锻炼阅读古汉语大藏经的能力。附有主要选自《阿含经》的《佛言精粹》,加以必要的注释。
    读者朋友们,我等作为有佛法流传之地球的现代人,有缘听闻佛法,明了佛陀的睿智,是大福报、大荣幸,若能欢喜信受,认真思考,以佛陀的智慧启发正见,依法善度难得易失的人生,必能安住精神家园,获得现法安乐、后世安乐、究竟安乐。即使不能信受奉行。只要对佛陀的思想有所知晓,也会给您提供有益的人生启迪,在心识田中播下佛法的“金刚种子”。读诵佛陀遗教,犹如面晤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大圣人,听他说法,与他交谈,是人生一大幸事、一大乐事。
    但愿通过这本不成熟的书,与读者朋友们探讨佛法,更希望听到批评意见,使笔者能有继续长进、这本书能有进一步修改再版的机会。
    对促成笔者修改此书并与广大台湾读者广结善缘的周本骥总编辑,帮助文字扫描的李缓、唐希鹏二位学生,及帮助此书在大陆出版的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先生,致以真诚的感谢! 
                          陈兵 2005年3月于四川大学竹林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