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对未知世界,对自己的过去和历史,有着天生的好奇心。千百年来,“我从哪里来”困扰着每一个人。追寻世间的万物“本原”,是人类思维的本质特征之一,也是现代人内心的需求。我想一个作家只有拿出他应有的良知、人格,讲真话,写实情,才对得起这个辉煌的时代。我从不在书斋里观望,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或者考古学者,应把祖先创造的瓷器文化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重新发掘并记录下来。 撰写《寻访中华名窑》,缘于我对中国古陶瓷的喜欢。市场上的古陶瓷真假难辨,“上当吃药”的人比比皆是,到窑址寻根溯源,亲眼看看,亲手摸摸,对古陶瓷片的感觉就会不一样。于是我萌发了考察窑址的意愿,我想用身心去感受古陶瓷,寻找中华民族的记忆。 陶器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一项重要的发明,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其他国家都不曾跨越到瓷器,唯有中国,创造了瓷器,china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国古陶瓷构建了华夏文明史中最为精彩的篇章,一部中国陶瓷史,就是中国政治文化史的缩影,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 望着眼前这部《寻访中华名窑》,我无比的欣慰。古窑遗址大部分地处偏远的山村角落,人迹罕至,但我甘愿自讨苦吃。一路考察,经受的是奔波跋涉之劳,酷暑严寒之苦。我的足迹所至有大漠深处,有荒城边缘,有高山之麓,有丛林之隙……在西藏考察曲贡文化和卡若文化时,于狭窄的公路上遭遇两车快速相会,差点翻车丧命,司机贡嘎吓得面如土色,陪同的导游小姐旦珍更是脸色发青,面对突发事件,我马上镇静下来,安慰大家并指挥司机小心翼翼地倒车,终于逃过了一劫;在宁夏访沙漠边的灵武窑时,一脚踏在马路边银白色的土堆里,尘土飞扬,粉尘散落到我的袜子上,很快自然凝结成块,灼出了一个大洞,脚面随即出现大片红肿,疼痛无比,至今我不知那粉尘为何物,伤口回沪后三十来天才愈合,但脚上已留下了疤痕……漫漫风险之路,就这样一步一步走了下来,如今回首,还有点难以相信。我在拙作后记中曾说:“人有时需要犯傻,因为有些事情,有点傻劲的人才会去干。”这里,我还想告诉年轻朋友:“为民族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在发现世界的同时,也会发现自己,提升自己。”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治学方法有特征三端:一是尊疑,二是尊证,三是尊今。”这话对我很有启发。每次考察出发前,我总要精心准备,了解人文背景,到现场后口问笔录,与当地陪同考察的专家领导探讨问题。我还曾在当地考古人员精心指导下,亲自动手发掘实物。好几次,回到宾馆后忙不迭地清洗挖掘出来的瓷片,一不小心就被锋利的瓷片划破手指,鲜血流淌,但心中却依旧快乐。晚上,我不顾一天的劳累,坚持写田野考古笔记,为以后的写作留下第一手资料。 寻访中华名窑,其实也是一项文化遗产的抢救性工作。现在,不少古窑遗址已被现代化建筑所取代,留住中华名窑,便是留住中华文化的根。如成都青羊宫窑遗址遭人为破坏,我在文章中加以披露,引起了当地政府的关注,四川的朋友后来电说遗址已恢复保护,令人欣慰。又如我印象中的唐三彩胎是粉红色的,因我收藏的几件唐三彩器物都是粉红色胎。然而在巩义库房里,我看到大量灰白色唐三彩胎,这让我吃惊不小。灰白胎硬度超过粉胎,敲击声音比粉胎清亮,烧制温度更高,它使我对唐三彩有了新的认识。 我在《寻访中华名窑》“绪论”中,努力用新的视野来诠释中国陶瓷发展的历程,第一次尝试用人文审美理念将近万年的中国陶瓷史划分为蒙昧时期、萌芽时期、建制时期、高峰时期、独秀时期等五个发展阶段,得到陶瓷界前辈汪庆正、朱伯谦等大师的赞同,认为“这是用全新的理念对中国古陶瓷发展史进行解读,富有启发性。”此书还得到了中国作家协会、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的赞助。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八卦给人一种神秘感。在马家窑遗址,看到彩陶上令人震撼的涡旋纹,我顿悟八卦的创始人伏羲可能受到了马家窑文化影响。《周易》是周文王被囚时依据伏羲八卦演绎而成文王八卦。马家窑遗址,有不少被洪水冲刷的痕迹,在离它不远处的洮河依旧汹涌澎湃,生生不息。先民对滔滔江水充满着崇拜和敬畏,于是就把这种真切的感受描绘在彩陶上。那富有激情的涡旋纹彩陶罐,具有流动的节奏和妙不可言的韵律,看着会让人感到无数的涡纹在眼前周而复始地旋转,并与阴阳八卦的旋纹联系起来。从中我来了灵感,我想先民在有限的空间里幻想出无限的循环,这多富有创造力与想象力啊。据此,我写出《马家窑蛙纹:中华龙的起源》等文章,在学术界引起了反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