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鉴定家也不是万能膏药。每一个鉴定家对他所研究的某一领域有独到之处,以致对某一派或某一个人的鉴定有相当的把握。权威之所以区别于一般的鉴定家,主要在于他们一辈子浸淫于这一领域,研究深,涉猎广,犹如一爿杂货店,进得多,自然就能满足各路顾客的需要了。当前流传一种说法,似乎那些专家、权威,只要给钱,假的也题成了真的。此类事不能说没有,只能是个别现象。我的老师对所有人和事都宽宏大量,唯独看画时特别严肃。记得我曾拿一幅画去请老师鉴定并请为题,老师说,不管谁即使是你拿来的,只要我看是假的,照样是不会题的,这是一个原则。陈佩秋先生是一位著名画家,也是一位冶学十分严谨的专家,即使是她对自己熟悉或曾下过功夫研究过的画家的作品鉴定时,仍十分仔细,详加审视,请其题写的字画,必留数日,以便再作核实。启功先生也是如此,一句口头话,不懂就是不懂,决不装懂,足以证明启老的作风。以上所例,在前辈专家身上多不胜数,而对当今书画大潮中涌现的大量年轻鉴定家来说,也是一面不无裨益的镜子。 收藏家和鉴定家可以说是一对互为依存的孪生兄弟。自古至今,所有收藏家,都是在不断提升自己眼力的基础上,去伪存真,使自己的收藏品益趋精美的。他们的共同之点都希望自己化钱买进的艺术品是真迹,既保值,又有观赏价值。而不同的是,现在的收藏,更趋于集团化和商品化,包含着大量投机炒作的行为,功利性更加强烈。这不能说是坏事,社会发展使然,但需要说明的是,艺术品投资在功利上与股票投资不相上下,然而更有其独特性。几年前听说曾为一幅张大干的画是否赝品而闹得沸沸扬扬,甚至惊动了中央。据说最后还被法院所判定。就此事来说,我觉得除非有确凿证据指认其为作假,否则司法机关是很难插手的,应该把它归属于学术研究的范畴。即使集中了全国一流专家去鉴定,能保证都能看懂张大千?记得在全国巡回鉴定时,在座的所有专家对一件作品有严重分歧时,文物局就明文规定各抒己见,记录在案,以备日后再作研究。另一方面,作为买到这幅画的藏家,也应有心理承受的能力,既然是投资,不是爱好,应该具有承担风险的勇气。试想,如果你所投资的某类股票一落千丈,血本无归时,难道也要向法院提出申诉!艺术品投资较之股票更为复杂,更须谨慎小心,即使看走了眼,收到一件赝品,也权作交了一次学费,得了一个教训,学费越大,越刻骨铭心,越能提升自己的鉴定水平。回首往事,哪一位大收藏家没有类似的经历,好像没有见到为此而去法院的。 以上泛泛而谈,只是发内心的一些体会。鉴定之学,不是几句话,几篇文章就能说得清楚的,对许多想涉及或已经进入这一门槛的人来说,觉得高深莫测,确也不为过,但只要真下功夫,也是有径可寻,有路可攀的。它是一门科学,当你胸无成竹,拿捏不准的时候,千万不要急于下定论,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以便使自己的鉴定水平更趋完满,这是我的心路历程。此书所集文章,大都是十几年前所发表的,多有不足之处。而文章的编辑成书,也算是我从事这项工作的小结。对同行或爱好这门艺术的朋友来说,如果还有那么点可读性的话,只能聊作参考,以资共勉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