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文化论·门类卷》第十章“服饰:人的‘第二肌肤’”,借服饰的内在审美质态与人类生存历史的辩证关系的比照辨析,阐述了经常被人忽略的问题:服饰作为一个特有文化现象,某一时代的服饰不仅反映当时的科技水平与工艺水平,也反映该时代的政治倾向与社会习俗,更重要的是,它还能从一个独特的侧面反映该时代的审美风尚与审美意识。我国的衣冠服饰(衣服)历朝历代不同,但其中仍有其发展趋向:其一,古服是上衣下裳,今服则衣裳连称,而且裳名转废,这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走向;其二,古代服装,尤其是统治者的服装都讲究宽博,只有军士服装窄小,如今除了僧衣道袍还有古时遗风外,其他服装都尚紧窄称体,并且讲究线条美。再者,古代的袍、衫、裙乃至于鞋、袜、冠、帽,今天尽管也都同名,且亦为人们生活之必需品,而若以今名考之古制,则大异其趣。特别是辛亥革命后,我国服装从整体上摆脱了古人的束缚,越来越走向平民化、大众化。这不仅反映出人们审美意识的重大变革,而且也使服饰的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得到了实质性的增强。 《文化论》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史料的异常丰富。这部著作中,论者引用了大量的原始资料,从书后所附的参考目录,我粗略统计了一下,古今典籍多达二百余种,其中很多内容是首次与读者见面。参与撰稿的很多学者长期致力于中国古典美学和审美文化的研究,因此,掌握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古代美学的文献资料,它们无疑大大充实和丰富了《文化论》。同时,在资料使用上严谨科学,以具体适用为重,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套审美文化信息含量巨大、涉及领域宽广的大书,也是一部长期潜心研究的严肃科研精品,在同类著作中当属上乘之作,它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古代审美文化研究的建树。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研究究竟应该怎样开展,《文化论》提供了一种范式,其他同仁至少可以从这种范式中受到新的探索的启示。 美中不足的是,由于《文化论》作者多,研究层次和角度各有不同,水平的差异势必存在。全书在卷与卷、章与章之间事实上是有一定差距的;同时,书中有的问题,如关于古典主义审美文化意识、性灵的生命意绪等内容的某些分析,还需要作更进一步的确切地论证。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