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吕思勉论学丛稿》前言(2)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易文网 李永圻 张耕华 参加讨论
  “社会经济文化”一组收辑的时论性文章共三十篇,内容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活等方方面面。吕先生是一位纯正的学者,不参与实际的政治活动,但对社会变迁、民众生计等现实问题极为关心,其立言行事多为社会民众着想,常以一个历史学者的立场参与一些社会问题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本辑收录的《论文官考试之宜严》、《国体问题学理上之研究》、《田赋征收实物问题》、《因整理土地推论到住的问题》、《中国文化诊断一说》、《续说》、《学制刍议》、《新生活鉴古》、《如何根治贪污》等篇,都是吕先生为谋求社会改革所写而刊于当年各种报刊杂志上的文章。《义州游记》是吕先生所写的惟一一篇游记,一九二年先生利用国庆假期,偕同事游朝鲜义州。是篇乃历史学者之游记,颇注意历史沿革、中朝边境的物产贸易以及风物人情,今日观之,俱已成为历史矣。《从章太炎说到康长素梁任公》是一篇论述近世学术变迁、学术与政治的关系的长文章,文章虽是对章太炎、康有为、梁启超的评说,从中也可见吕先生的治学路径和为人处事的宗旨。
    “文学文献文字”一组收辑文学、文史教学、文字学等长短文章二十四篇。其中《小说丛话》、《〈诗经〉与民歌》、《新旧文学之研究》、《论基本国文》、《文学批评之标准》等篇,是先生存稿中为数不多的有关诗文、小说等文学领域的理论批评文章。《整理旧籍之方法》、《乙部举要》、《怎样读中国历史》、《中学历史教学实际问题》、《从我学习历史的经过说到现在的学习方法》、《史学上的两条大路》等,都是先生为指导青年学生学习中国文史所写的文章,有些原是在渖阳高等师范学校、光华大学里的演讲稿。先生论治学方法,多切实可行,浅而不陋。如认为读中国史书,当注意治乱兴衰和典章经制两大方面;读正史,先当用功“四史”;读先秦古书,不可不读前人的注疏和校勘;又说“学问在空间,不在纸上”,学者当就自己的“阅历所及,随处可与所治的学问相发明,正不必兢兢于故纸堆中讨生活了”等,这些很具体的读书方法,都是基于吕先生自己的治学经验,实在是治学的“门径之门径,阶梯之阶梯”。吕先生对文字学素有研究,早年的代表作有《章句论》、《中国文字变迁考》、《字例略说》和《说文解字文考》(后合为《文字学四种》,上海教育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版),本辑所收的三篇,均写于二十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其中《论文字之改革》,是吕先生去世前数日才脱稿的最后一篇文章,原是《字例略说》的增补稿。文章对当年的文字改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文字改革不能速,亦不能过恃政令之力”,更不可“紊乱其自然之规律,而造出苦难耶”。
    “书信序跋自述”一组共收辑文章二十一篇。其中《致廖仲凯、朱执信论学书》写成于一九二年五月(刊于同年《建设杂志》第二卷第六期),这是吕先生第一次发表的学术论文,也是他第一次以历史学家的立场,参与当时学界的关于井田制的学术讨论。《三上光华大学行政会书》,分别写于一九二七、一九二八和一九四五年。一九二七、一九二八年,光华大学的初建正值日本侵华战争的前夕,吕先生认为中国同日本的战争,祇是时间的迟早问题,而中国人也祇有打胜这一战,才能立足于世界。因此学校的建设或社会的各项举措,都应从这种实际情况出发。为此他两次上书光华大学行政会,对学校的建设和改革,提出自己的见解。抗战爆发之后,光华校舍“悉成煨烬”,学校不得不停办。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光华大学复校,校领导合议复校之策,吕先生又第三次上书光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具体地申述了他的复校计划。第一、二封上校行政会书,曾刊于《光华大学周刊》和光华学生所办刊物《小雅》上,为钱穆先生所激赏,誉为“西京贾晁之论”。本辑所收的《自述》原名《三反及思想改造学习总结》,全文约一万五千字,是吕先生自述的传记文字,虽是思想改造的总结,实是研究吕先生的思想演变、学术观点和生平经历的重要资料。
                                 李永圻 张耕华
                                二○○六年八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