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性尧先生于1916年出生在浙江定海的一个殷实之家。在家乡读完私塾后,16岁时便随兴办实业获利甚丰的父亲和全家迁居上海。但他却没有继承父亲的衣钵,而爱上了读书和写作,并与同样爱好读书写作的同乡武桂芳女士结婚,取笔名文载道,别号星屋。由于不愁生计,金性尧这一时期整日以读书写作为业,打下了扎实的文史基础,也迎来了他创作的一个高峰。那时的他追随同为浙东人的周氏兄弟,曾写信给鲁迅先生请教作文。鲁迅先生去世后,他不仅去参加了葬礼,还帮助许广平校对过《鲁迅全集》。1939年1月,他和王任叔、孔另境等人创办的《鲁迅风》杂志创刊。这份历时半年的杂志,明确主张秉承鲁迅先生的战斗精神,以刊发杂文、随笔为主。上海沦陷后,由于环境的变化和生存的需求,金性尧不再写抨击时政的杂文,而向周作人的散文风格靠近,写了一系列关于风土人情的散文,发表在日伪杂志《古今》等上,还担任了《古今》杂志的编辑,并结集出版了《星屋小文》、《风土小记》、《文钞》等书。他的这些文章往往将文史记载与现实情景的叙述描写结合起来,显示出较为深厚的文史功底,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思考,确立了自己的散文风格,在当时引起了较大反响。周作人为此撰文推荐说,读文载道的文章就像“他乡遇故知”,这些文章中常有“一种惆怅我也仿佛能够感受到”。由于与《古今》的关系,这在几十年后的“文革”中成为金性尧受到批判的罪名之一。 解放后,金性尧先生先在春明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任编辑,与孔另境等共事,并由孔另境介绍参加中国民主促进会;后进入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前身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简称“中华上编”),任第二编辑室副主任,负责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著作及其普及读物的编辑出版工作。在中华上编的近十年间,他专力于编辑工作并且成绩斐然。他主持编辑出版了在当时影响很大的《中华活叶文选》,参与策划出版了被誉为哺育了一代中国人古典文学素养的《中国古典文学基本知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两套小丛书,担任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1962年版)等重要学术著作的责任编辑。正当他步入知天命之年的时候,“文革”爆发,金性尧先生被打成“现行反革命”,下放劳动,全家也备受迫害。 “文革”结束后,金先生回到上海古籍出版社工作。他重新焕发出对出版事业的执著热情,在编辑岗位上忘我工作,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由于为了让三女文男顶替工作,他于1978年12月退休。1986年我到上海古籍出版社工作时,他早已退休。因为我是在他曾工作过的文学编辑室任编辑,所以也看到他常来小坐。他每出了新书,或亲自来送,或让其女拿来分赠同仁。他退休后,仍关心着出版动态,为出版社策划选题。有一次,他给我来信说:“近年来古籍出版方面,重复的甚多,因思诗话一门,尚有周旋余地,是否可出一套选本,略加必要的注释。”信后还详细开列了选目和资料来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