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苇湘、欧阳琳数十年如一日,长期在敦煌石窟中从事临摹工作,他们的临摹品渗透着对敦煌艺术的深入理解与感悟。如盛唐217窟的法华经变,人物众多,结构复杂,色彩变化丰富,画家充分把握了唐代绘画用色厚重的特点,又注重线描的精致与细微,临摹品中体现出唐代雄浑的精神。画家还注意到经变中很多极为丰富的细节,如得医图,斋僧拜塔、诵经等场面,单独画出,更使人对唐代精美的壁画印象深刻。盛唐的菩萨形象的精美,表现在服饰层次的丰富,显示出不同的质感,从一个方面也反映了唐代纺织业的发达。壁画上的菩萨,往往飘带、衣饰有很多层次,特别是有一些透明性极强的薄纱,是绘画中的难点。在第217窟《准提观音》、第329窟《说法图》等临摹品中,我们就可以体会到唐代人物画的这种特点的。莫高窟第9窟《女供养人》(欧阳琳史苇湘临),是复原性临摹,画家真实地表现出唐代壁画中的人物风貌和华丽的服饰,从不同色彩过渡和变化之处,差不多可以看出丝织品的质感,表现出古代的锦、缎、绮等不同的区别。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在敦煌文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大部分都是美术工作者,他们的主要工作也是临摹壁画,那时敦煌壁画中的很多内容还没有考证出来,洞窟的时代也有很多不清楚。史苇湘先生和其他画家们一边从事壁画临摹工作,一边查阅资料,研究宗教与历史,逐渐把一些问题就搞清楚了。如莫高窟第296窟的《福田经变》、《微妙比丘尼因缘故事画》等等,就是史苇湘先生考证出来的。看着史苇湘欧阳琳临摹的《福田经变》等绘画时,就可以想象当年史先生等前辈专家们是怎样在幽暗的洞窟里一丝不苟地临摹着,同时又对这些内容不断地思考,不懈地研究的。六十年代以后,一些考古工作者来到莫高窟开始对对敦煌石窟进行有计划的考古研究工作,当时的考古学家常常与美术工作者合作,虚心听取长年从事临摹的画家们的意见,从而使考古工作得以顺利展开,而一部分本来从事临摹的画家却因此而参与了考古学研究,在敦煌石窟的分期排年等工作中,发挥出绘画临摹的优势,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正如史苇湘先生所说,临摹是研究敦煌艺术的重要方法,有了临摹工作的基础,在考古和艺术研究方面就体现出独特的优势,这正是敦煌研究院老一辈学者的优势和特色。史苇湘、段文杰等一批优秀的学者,在八十年代以后能在敦煌石窟艺术的研究上取得突出的成果,与他们长年的临摹工作密不可分。 史苇湘先生在他的论文中非常强调敦煌艺术是对当时现实生活的反映,从敦煌壁画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各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场面。所以在史苇湘先生很关注壁画中那些表现现实生活的画面。榆林窟第25窟的弥勒经变中就有婚嫁图、老人入墓、耕种收获图等,莫高窟第45窟观音经变中有海船图,莫高窟第445窟有剃度图,第159窟有挤奶图,第360窟有宴乐图等等,这些充满社会生活气息的画面,当初画家是怀着多大的热情来绘制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