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逍遥游于艺——读《温文尔雅》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易文网 祝志宏 参加讨论
    《尔雅》似乎是文化传统中的一个路数,它应该是民间的而非官方的,乡土的而非都市的,写真的而非抒情的。所以捧读《温文尔雅》,看着文采风流的风子独坐在钢筋水泥的方阵中,作瓜棚柳巷语,不由得一阵阵恍惚。
    然而随着阅读的“进入”,我也释然了。这种对文化传统的解读,本就是勾连古今,晤对前贤事,属于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逍遥游。
    风子是个有趣的人。引用“给我一年”的话说,如今有趣的人比大熊猫还珍稀。风子属于珍稀一族无疑。他自称写作过程不很轻松,然而因为对“所写的画的物事”是“真的喜欢”,所以“着实有趣”,加之沐斋学养深厚,精于艺事,旁征博引,涉笔成趣,读来文字竟有异常自在处。
    当年非主流的写真的《尔雅》,早像一根陈年老山参,被供奉为经典,嗅上一嗅也可治病。沐斋自有沐斋的“尔雅”。沐斋的“尔雅”是生活的、是童年的、是回忆的;沐斋的“尔雅”是端午节的艾蒿、是山野间的“火盆儿”、是河池里的“咕咚”、是起居饮食,是行走坐卧……沐斋的尔雅和典籍的《尔雅》亦揖亦让亦分亦合,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像是高明的造园师,一水一石,既成景,又得景。
    《温文尔雅》笔涉草木虫鱼花鸟,这位爱生活爱美女的新士人,下笔才气纵逸横流,有时不免不择地而出,但笔调中那出自本性的一腔热爱,倒也真像中国园林中的水,是景非景是空非空,使得篇篇文章生动空灵,生机勃勃。
    文中引经据典,亦庄亦谐。对于不熟《尔雅》如我者,读来情趣盎然,如《舂锄》、《花荣》、《翠微》、《活东》等篇——读到“崴物”、“欧蟆仔仔”时不免停下来一想,会心一笑;而当读到“同样是玩枪的,枪乌贼却没有环眼贼张翼德的风采”、“可惜了扈三娘,一坨好粪,养了朵狗尾花”这样的句子,则不免掷卷捧腹了。然而,更多细节处,需要读者屏息凝神才能体察出那份私下的愉悦,用沐斋所喜爱的诗人米沃什的话说,阅读该书的过程必须“用深心”。比如《栩》篇,文中貌似不经意的一笔其实充满狡黠与机智:“在我的家乡,栩除了栎树之外,柞木还有一个名称,人们管橡树叫波罗树……”
    沐斋能书善画,字出入碑帖,及至钟鼎甲骨,而对“八大”(朱耷)始终情有独钟,不离其左右;而画倒是最合“新士人”称谓——既有传统文人画之笔墨气韵,又多了极其鲜活的时代元素,最难得的是,这些时代元素并非刻意勉强的,而是自然熨帖的。《温文尔雅》每篇文章配画一幅,有些画作上有自题诗,诗文书画相得益彰,这份才情,倒也是羡慕不来的。
    风子画中多人物。人物几乎都以今人写真,衣服饰品行头神采,无一不是今人气象。为《蟢子》配的一幅画,画面经营是现成的仕女格局,只是画中仕女着时装,手中甚至拿着一只翻盖手机(摩托罗拉?),令人忍俊不禁。一个有趣的现象——沐斋画中人物多着格子上衣,且多为红格子。翻到《钟馗休闲图》时,我真怕沐斋让这位老兄也穿上红格子上衣。还好还好,红则红矣,却无格子。充满现代意味的红格子上衣和灰蓝色牛仔裤,俨然成为沐斋笔下点景人物的一记标志性符号,莫非是缘于某一份特殊的偏爱?
    淡泊大气,洒脱有趣,雅致从容——读文怀想其人。举杯欲邀对饮,未知风子是否也身着格子衬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