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女三岁余,殉葬见其初。 手有骨环镯,耳有碧玉珠。 尚有二彩陶,一瓶兼一盂。 棺乃木所制,与瓮亦复殊。 是缘母爱厚,贫富或不如。 诗二 半坡小儿冢,瓮棺盛尸骸。 瓮盖有圆孔,气可通内外。 墓集居址旁,仿佛犹在怀。 大人则无棺,纵横陈荒隈。 可知爱子心,万劫永不灰。 诗三 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 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 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 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 奈何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诗四 二男同一坑,四女共一穴。 男皆壮男子,女年约二十。 当是同时死,其由不可必。 是否以情殉,抑死战或疫。 悠悠五千载,此问谁能答。 以上四首诗是著名的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先生在1959年夏天视察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时,见到了馆内的各式墓葬和精美的彩陶,有感而作的。 说起半坡遗址,那可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大规模揭露的一处保存较好的新石器时代原始氏族聚落遗址,大家在高中历史的教科书上耳熟能详。它位于渭河的支流——河下游右侧覆盖有黄土的二级阶地上,背依白鹿塬,前临沪河,与河床相距约800米。它是迄今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村落遗址之一。经过碳十四测定并经过树轮校正,遗址的年代大约为公元前4700公元前3600年。 这个遗址在年代上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时期,这些时期在考古学上被区分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前5000前4000年)、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前4000—前3500年)。这其中,以半坡类型时期的文化内涵最为丰富和典型,延续了较长的时间。本书介绍的半坡遗址的各方面情况,都是属于这一时期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命名,即是基于半坡遗址的发掘,第一次较全面地反映了这一文化类型的各类内涵,从而使其得以确立。 半坡是众多仰韶文化遗址的代表。这支文化分布在渭水流域、河南西部、山西南部。这个位置恰恰与传说中的华夏族首领黄帝的发祥地相吻合,因此,上述地区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发源地的美称。半坡遗址的重要意义也就由此可见了。 半坡遗址的发掘,确立了一个新的文化类型,为研究中国黄河流域原始氏族社会的性质、聚落布局、经济发展、文化生活等方面提供了较完整的资料。它带来了众多中国考古学史上的第一次,对研究中国原始社会的历史和仰韶文化的分期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半个多世纪以来,虽然中国考古学有了新的发展,同类遗址的发现和发掘越来越多,但半坡遗址依然以其独特的地位被业内及大众人士所重视。 半坡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几千年后的现代人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古代社会的生活画卷,通过这幅画卷,仿佛可以看到当时原始村落鲜活的生活场景。 下面我们就一起打开这尘封了6000多年的母系氏族社会的生活画卷,回到充满多姿多彩田园景象的半坡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