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为失去故土的人安魂》,吴佳骏著,北岳文艺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39.80元 吴佳骏是新世纪以来闯入文坛的一位80后散文家,迄今为止,已经出版《掌纹》《雀舌黄杨》等九部散文集。他的作品从作为底层青年的个体成长以及切身的乡土经验出发,同时具备宽广的时代视野,成为一份无法绕过的见证时代的文学证词。 《谁为失去故土的人安魂》是吴佳骏的新作品集,也是一部在个体经验与时代经验交会处诞生的作品。在这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中,作者不惮于亮出自己卑微的出身以及这种身世曾经带给自己和亲人的屈辱,“直到村里有的人家在放鞭炮接灶神爷了,才看见你满面春风地回来。你的手里提着一小块儿猪肉。那晚,我们是全村年夜饭吃得最晚,却是吃得最香的人家。可后来某一天,当我知道你是以下跪的方式,向别人借来一小块肉时,母亲,我才理解我的每一次幸福,都是你用血泪和尊严换来的。”(《与母亲的一次长谈》)因为家庭经济拮据,在巨大的经济压力和村人不屑的眼光面前,坚忍的母亲也曾经产生过出走乃至投河的念头。吴佳骏对底层经验的书写,带着个人体温,因此格外动人。在这部作品集中,尤为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对诸多怀抱理想、命运多舛的底层青年形象的塑造。《被载入史册的夜晚》中的乡村女孩晓荷,从小就立志要考上一流大学。高考失利后她决心复读,家人却不予支持,不给她生活费,最终她还是与自己理想中的大学失之交臂。《一个人的百年孤独》中的L,作为县报副刊文学编辑,因为在投稿中发现“我”而惊喜不已,专程骑自行车到镇中学与“我”促膝彻夜谈论文学。但他没有正式编制,长期遭遇妻子的不解与各种经济压力,最终遁入空门。《穴居里的黑暗与光明》中的小海,瘫痪在床,坚持诗歌创作与书法,母亲去世后被哥嫂嫌弃,黯然离世。《铁窗与木床之间》的C,知识渊博,聪敏孝顺,对患有精神抑郁的母亲不离不弃,最终却在妻子与母亲的矛盾中误杀妻子,锒铛入狱。这些底层知识分子的命运无不令人唏嘘。 吴佳骏之所以能写出这些篇章,与他自身的乡村知识分子出身当然不无关系。与他的那些朋友相比,他还是幸运的。中师毕业后,他辞掉工作闯荡城市,受尽冷眼和苦辛,终有所成。这种对理想的坚执与闯劲,和父亲对他的影响不无关系。父亲因为身有残疾不能从事农活,曾经尝试摄影等多种职业,也遭受了村人的各种冷嘲热讽。最终,他选择了从医,以多出常人百倍的努力与艰辛学成归来,成为一名远近闻名的乡村医生。吴佳骏的这部作品集让我们看到了乡村知识分子丰富的精神世界以及他们的现实境遇,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在代后记《我们这一代》中,作者如此定位自己,“我出生于八十年代初的中国西南农村,是一个穿着沾满泥巴的黄胶鞋,靠单枪匹马闯进城市并最终借助城市的屋檐遮阳避雨的人。”这样一个“我”显然有更普遍的代表性,代表了一代出身乡村底层、艰难跻身城市的年轻人。“我曾经熟悉的故土早就不再了。它只剩一个朽坏的躯壳,专等着在外的游子回去凭吊和伤感的。如此说来,我们注定是无根的一代。城市我们进不去,乡下又回不去。我们就像一个个游魂,在城与乡之间艰难往返,唱着不倦的挽歌。”这是一代有着理想抱负却深陷现实泥潭、无根飘泊的底层青年的精神遭遇。这种体会是从时代的宽广视野重新审视个体的切己经验得出的。在这一视野的观照下,吴佳骏看到了今日乡土社会所面对的沉疴以及各种新的问题,看到了底层青年艰难前行时的辛酸与苦痛,也看到了底层精神世界中的善意、坚忍与光芒。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