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你不知道的“秦”——读《秦史求知录》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古籍新书报 时悦之 参加讨论
    “秦”字,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说到它,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往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是功过难分的秦始皇,是万里长城,或者车同轨书同文。清代学者孙楷在《秦会要》一书中论及秦法时说:“自汉以来,递相沿袭,群以为治天下之具,无外于此。”毛泽东《读〈封建论〉——呈郭老》中亦有“百代都承秦政体”之论(转引自赵逵夫《秦史求知录序》)。秦对于中华影响之深远,可以说怎么估量都不过分——以公元前221年为界,我们把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前的历史时期称为“先秦”,而之后无论汉唐宋明,无论在文治武功上有过多么辉煌的成绩,也没有一个朝代能够被用来作为这样一个大时代的划分线,没有“先汉”、“先唐”或者“先宋”这样的说法。
    但是,大秦帝国不是凭空出现的,秦朝的法制、政体,也不是秦始皇天赋异禀拍脑袋想出来的。“秦”,曾经只是一个偏处一隅的附属小族,连国都称不上,大多数人都并不了解,在数百上千年的传承中,秦人一脉经过多少次迁移、战争,挣扎起伏,涌现了多少出色的人物,才终于站稳脚跟,一步步从立国,到扩张,直至统一天下。“秦”这个族名是怎么来的?秦的早期都城到底在甘肃还是陕西?非子、秦仲等似乎从未听说过的名字,在秦的历史上究竟起过怎样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统一之前,秦国采用的是怎样的制度、它的百姓怎样生活?许多问题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无从解答;然而也有不少问题,是能够找到答案,只是长期以来或是被遗忘忽略,或是虽有研究关注却未得到确切的答案和充分阐述的。祝中熹先生的《秦史求知录》一书,为我们解答了许多这样的问题。
    《秦史求知录》是祝先生多年来关于秦人历史相关研究论文的结集,从文献和文物两方面入手,考镜源流,辩诬纠讹,还原了大量史实,让我们得以一窥数千年前那段秦史的部分面貌。全书共分四个大块。甲编“族源·人物”追溯秦人的族群起源,大致按时代排列。以详实的史料,细致的分析,考证秦人起源于东方少昊集团,为颛顼的后代,后迁移至西方;并详论其图腾、迁都时间和位置、嬴赵姓氏之关系等关于族群的重要因素。随后对非子、秦仲、秦襄公、文公、武公、穆公、献公等重要人物进行专门论述,考证他们的生平事迹,评价他们的功过地位。可以说,甲编是对秦早期历史作了一个纵向的整体勾勒。
    乙编“制度·社会”则是从横向截取若干个点,娓娓道来,为读者展开一幅画卷,呈现了秦人的田制、商业与货币形态、农民与国家的关系、用铁及驯马、赘婚俗等各种生活的方方面面,使读者深入到那段历史中,对秦人的生活获得更真切的了解体认。
    在分别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描绘出早期秦史的总体框架后,丙编“都邑·地域”对“秦”地、“西”邑、“汧渭之会”等事关重大然而又歧说纷呈的地理问题进行了考证,梳理自《史记》至《汉书》,自王国维至李学勤等学人的各种记述和判断,参考《水经注》和各种方志相关记载,辅以出土文物,并亲至相关地点观察山川地貌,进行实地考察,最后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如果说前三编是以传世文献为主的话,丁编“墓葬·文物”则完全以出土文物为主,显示出作者在考古方面的深厚功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结合对墓葬形制和陪葬物器形的辨认,在将之与其他地区类似墓葬情形乃至国内外所藏相关文物进行比较,并充分论证后,作者对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陵和圆顶山秦墓等几处近年来新发现的重要墓葬群的时代、墓主提出了独到的看法,其中不少观点已经引起学界同仁的共鸣。
    总体而言,本书四编各篇既各自独立,又相辅相成,相互印证,兼及早期秦史的方方面面,涵盖广泛,研究系统而深入,在全面占有资料并精细爬梳辨析的基础上,“发前人所未发,提出许多新的见解和思路”(赵逵夫《秦史求知录序》)。兼之文字清通流畅,读来毫无艰涩之感,可说兼顾学理性与可读性。相信此书的出版,会受到对早期秦史和先秦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们的欢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