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深沉更商量 邃密出新知——读郑利华教授新著《前后七子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古籍新书报 周兴陆 参加讨论
    明代前后七子掀起的复古文学思潮,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大问题,明清以来一直争论不休,褒贬不一。因为它不只是文学自身的问题,更深层次地看,关系到中国文化的路向。在二十世纪语境里,“复古”一词带有否定含义,很长一段时间里,学界是不谈明代复古文学的。直到近二三十年来,廖可斌、陈书录等先生做出开创性研究,随之明代文学复古派成为一大学术热点,成果不断涌现,研究也越发深入。复旦大学古籍所一直以研究明代文学享有盛名,其中郑利华先生二十余年来先后撰著了《王世贞年谱》《王世贞研究》,扎根于明代复古文学研究,今年推出了75 万字的《前后七子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7月出版),对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文学思潮这一看似陈旧的问题作深一层的发掘和阐释,从老问题中探求出新知识,扎扎实实地推进了明代复古文学研究。通读全书,有几点印象,值得提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动态纵向梳理和静态定点解剖相结合。作为一部专题性的研究著作,此书研究的是明代中后期的文学复古运动,但作者将它放在整个明代的政治文化史大背景、文学生态环境、文学氛围中来加以梳理、阐释和定位,一条纵向的明代社会文化史线索贯穿其中。如《成、弘之际学术与文学风尚及其变异》一章,作者探究了明代前期学术风气和文学习尚的流延和变异、经学与文学之间的相互消长、朝廷的政治文化政策、意识形态的整肃、科举考试的专经、翰林院的教习措施,乃至台阁文风的流延和分化,在这样的文化背景和文学生态中,去捕捉上层文人圈与中下层文人中间互相影响的痕迹,探析七子的文学危机意识和拯救意识,从而对为什么会出现前七子复古思潮,其矛头何指、意义何在等问题,给予充分而深入的解析。同样《正、嘉之际文坛格局的延续与衍变》一章,也是分析当时文坛的新动向和新问题,解答后七子再擎复古大纛的必然性、必要性。即使是前后七子这两大文学集团本身,其重心也存在从李梦阳到何景明、从李攀龙到王世贞的转移,在空间上京师与中原、济南与吴中也存在活动中心的位移,郑先生在书中对此都给予细致的梳理和阐述。至于李梦阳、何景明、王世贞、李攀龙四位核心人物,作者没有将他们凝固化,而是联系政治倾轧、仕宦遭际、人生变故等探究他们人生心态、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的微妙变化。
    而对于具体的一个个学术问题,作者能停下脚步,反复探究,深度挖掘,作定点解剖。如对前七子的艺术表现理论,书中抓住了比兴、意向、声律、格调、文质等关键问题一一解析;论前七子作为拟古之重要方面的拟古乐府,分为“循沿原旨而变化其辞”、“对原旨加以适当演绎或局部改造”、“对古作辞旨加以大幅度的变改”、“以旧题叙写今事”等四个方面,都旁征博引,结合具体例证,进行细腻剖析。这样点、线、面的结合,深化了对前后七子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的研究。
    二、 在同与不同处审思明辨。古人说:“同而不同处有辨。”这是治学的一大法宝,研究问题就是要在同中看出异,在异中找到同。七子作为文学集团,其个性、趣味、主张既有一些共同性、共通性的特点,又存在着彼此之间的差异。如前七子“傲放豪直”,后七子“狷介峻雅”,呈现出相近又相异的性格特征。七子内部,李梦阳与何景明争辩复古和法度问题,李攀龙与王世贞、谢榛之间也存在观念的差异,对此书中都作了明密的揭示。同样是主张文学复古,前七子和后七子这两大集团之间也存在同中之异。作者指出,前、后七子之间的复古思想并非是重复,后七子对于前七子复古实践进行自觉检省、补充和修正,诗文创作主张如修辞论、文心论、性情说、声律论、结构论,更加精细、严密和系统。后七子关于诗歌声律方面的法度要求,在总体上呈现出强化与细化的特点。从审美向度来看,前七子带有一种黜雅入俗的意味,后七子则明显流露出崇雅抑俗的态度,强调“和平”之音。关于性情说,在主情、推崇诗歌表现“性情之真”方面,前后七子是同调一致的,而后七子提出的“才”“才情”“神才”等概念,则将才性融入情感的表现,更重视创作主体的才质资性。人们习惯于将前后七子统称为复古派或格调派,其实他们之间有着微妙的差别,这种鉴别异同的细致工作尤为重要。
    过去对前后七子的研究,关注诗文理论的多,关注文学创作的少。郑先生的这部著作,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平分秋色,可以说是第一次从整体上对前后七子文学创作各自呈现出来的基本而重要特征给予概括和阐述。他既注意分辨诸子各自创作的差别性,更注重抉发他们作品所呈现的精神实质和审美倾向的共通性,如揭示前七子“雄浑与深秀相间的诗调”“朴略与古奥并尚的文风”,后七子诗歌风格雄浑而有变异,杂出婉缛,文章注重剪裁之法,文风奥峭而缜密。阐述前七子诗文创作表现出视角下移与日常化倾向,如李梦阳尤多摹画任侠者和商贾形象,关注日常情态的叙写;后七子的诗文创作呈现出博杂化、趣致化的倾向。这都是在宏通的比较视野下,立足于具体文本剖析,对他们文学创作的基本而重要特征和趋势所作的究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