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民族文艺 > 艺谭 >

瞿标祥:在传承中追寻原初

http://www.newdu.com 2018-07-10 中国民族报 张歆 参加讨论

    
    瞿标祥(右)在教授彝族传统结绳技艺。 路德摄
    
    黄色蜜蜡耳坠 瞿标祥设计的彝族传统结绳珠宝作品。 瞿标祥供图
    
    红玛瑙耳坠 瞿标祥设计的彝族传统结绳珠宝作品。 瞿标祥供图
    
    玫瑰花编织手链 瞿标祥设计的彝族传统结绳珠宝作品。 瞿标祥供图
    
    绿松石项链 瞿标祥设计的彝族传统结绳珠宝作品。 瞿标祥供图
    距离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下关镇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古老的彝族村落——吊草村。那里的人们傍着苍山洱海,伴着巍山古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吟诵着祖先——南诏部落(蒙舍诏)彝族人的分支蒙舍腊罗拨人的英勇事迹,哼唱着从远古流传至今的打歌调,用他们特有的结绳艺术——于指尖上翻飞的缕缕丝线,追寻着他们的民族之根。
    每当谈起彝族引以为豪的结绳技艺时,40多岁的吊草村民间艺人瞿标祥就会想起幼年时的情景:全家人围坐在火塘边,听长辈们讲述着祖先的传说;他则在曾祖母的教导下,学习结绳技艺。记忆中挥之不去的是氤氲在火塘周围的香味,那是混合着烤土豆和爷爷土灌烤茶的独特味道。那段温馨的时光,也在他的作品中不断地重现。在独特的造型工艺和色彩搭配中,人们感受到了存在于他作品中的情感温度和族群传承——那些来自于艺人现实的生活场景,来自于血脉相连的家族史、民族史所提供的精神文化元素。
    早在《周易·系辞下传》中,就有“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的记载。当彩绳上所记录的承载先人悲喜的记忆被历史湮没时,吊草村的人们依然守护着这门技艺,并慢慢地将其发展成为一种精巧的艺术表现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彝族嫁衣、鞋子、包头、围腰、马甲、钱包、枕头、挎包及各种饰品中。
    瞿标祥试图用缕缕丝线构筑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原乡,一个属于自己的族群记忆。他将彝族传统的结绳技艺与现代艺术的审美需求加以融合,在完整保留自身民族传统技艺精髓的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民族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之中。为此,他做了很多努力——
    早在2003年从事珠宝设计工作时,瞿标祥便开始将彝族传统结绳技艺融入其艺术创作之中,并思考如何传承和创新发展彝族传统结绳艺术。
    2014年,瞿标祥回到生他养他的吊草村,从乡间地头取材,虚心向老人求教,搜集了大量关于彝族传统结绳艺术的资料。2015年,他将自家的祖屋加以修缮,建成了一个关于彝族结绳艺术的民俗博物馆。之后,他成立了一家文化公司,在进行彝族结绳艺术创作的同时,广邀民俗学者、文化研究学者、摄影爱好者来到吊草村,了解和研讨彝族的传统服饰和村落古建筑。从他身上,人们感受到了一个朴实的民族文化传承者的热忱。
    闲暇之余,瞿标祥还会义务为来自湖南理工大学、武汉江汉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相关专业的学生们,讲解彝族传统结绳艺术。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透过瞿标祥对彝族结绳艺术的热情,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作为一门技艺的传承,更多的是一种对于原初的追寻。他对于本民族那些即将流逝的文化怀有极为深厚的感情,看着那些荒废的村落,他感到祖先的灵魂在远离,文化在飘散。“其实,我们流失了最重要的东西,失去了原来的味道!”瞿标祥说。
    如何守护传统文化,如何存续作品中内蕴的民族主体的审美感受,是瞿标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面对现代化的大潮,他试图坚守民族文化之根,更好地传承本民族的传统手工艺术。他对于彝族传统结绳艺术十几年如一日的坚守,可谓意义深远。如今,他的文化公司已渐渐走上正轨,开发设计了一批具有传统文化与现代完美结合的结绳作品。
    “在和不同民族的传统技艺相互碰撞后,彝族传统结绳艺术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发展模式,既保存了彝族传统民间文化的特质,又在原有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融合了先进的结绳技艺,扩大和丰富了传统技艺的内涵,形成了民族传统艺术崭新的艺术风貌,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瞿标祥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