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接地气”不等于“现实性”,反思文学理论有待商榷

http://www.newdu.com 2018-07-03 社会科学报 刘俐俐 参加讨论

    本报第1608期刊发了赵宪章教授的《“上手性”:文学理论的价值参照》一文。南开大学刘俐俐教授认为,“上手性”也可作为文学理论反思或文论书写的价值参照,但认定“接地气”为“现实性”的近义词,以及由此认为“接地气”意味以现实为参照反思文学理论,则有商榷余地。
     
    “接地气”:动宾词组的吁请句式而非名词
    “接地气”原初提出是语文期刊《咬文嚼字》2012年12月30日正式发布的“2012年十大流行语”之一。本义是“接土地之气”,民间常说的“水土不服”就是不接(当地的)土地之气(泛指自然环境和气候)。流行语“接地气”中的“地”用的是比喻义,指老百姓的生活。“接地气”就是“贴近老百姓真实生活的实际”,“反映百姓真实生活情感”。莫言的小说就是“接地气”的一个典型。党员干部“接地气”,就是要深入基层,广泛接触民众,了解民众的苦与乐、民众的意愿和需求。这是在生活范围内“接地气”的涵义。
    由于文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此词语也自然广泛地运用到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领域。
    针对文艺批评家,“接地气”一般指:1.关注当下时代现实和文艺现场,具有面向现实的问题意识;2.写法上通俗易懂,不故作高深;3.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立场,具有群众意识。
    针对文艺创作和作品,“接地气”一般指:1.创作上贴近生活,深入民间,强调作家的生活阅历与人生经验;2.具有对普通民众的文化关怀,真正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3.具有时代性,受青年喜爱;4.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本土性。
    可见,“接地气”原初意思延伸到文学领域,是对创作与批评的双重吁请。笔者以为,缘于批评任务,客观上具有吁请文学理论从精神内涵到形式方式等全方位“接地气”的涵义。再继而借助文学理论既有共识:常青的现实之树,乃为理论灵感和建设的活水源头。就具有了两方面的词义,其一,吁请文学理论批评关注现实的创作与批评;其二,关注现实是文学理论创新的资源和机会。概而言之,“接地气”为动宾词组的吁请句式,而非名词性质的“现实性”。
    “上手性”特点的文学理论从何而来?
    赵宪章教授深刻理解了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器物观”生发的“上手性”理论。确有“被使用”而且“有用、有益、合用、方便”的特点。此“上手的东西根本不是从理论上来把握的”,笔者以为,这是从“上手”角度的把握,“上手”的“器物”从何而来却被忽略了。“上手性”的“器物”何来用到文学理论,则可以问:“上手性”的文学理论何来?“器物”乃人类所造。大自然没有提供天然“器物”,人类造了从简单的陶罐到复杂的宇航飞船等各种器物及其系列。文学理论就是人造的人文科学领域的“器物”。
    如何造呢?无非两个逻辑轨迹。一个是接着说,对于前人没说清楚的东西,在理论推导层面前行,努力说清楚。另一个是发现以往理论尚未发现或忽略的特殊现象,凝练并提出新问题,对其加以解决,这就是理论的创新。其中的第二个逻辑具有原初性。
    仅以赵宪章教授“语图互仿”和“语象与图像”等非常有价值的学术命题来看,回到丰富的图像现象和文学作品,发现了图像与文学语言具有互相仿照现象并探究了其机制。如宪章教授所说,“这些概念和范畴本身能为整个文学研究,特别是文学与图像的关系研究,提供某种‘上手性’的理论参照”。其“上手性”的产生,与笔者上述概括相一致。概而言之,“语图互仿”这个理论之“器物”,是宪章教授造的。
    而且,来自他对现实的关注与批评成功地应答和践行了“接地气”的吁请。笔者目前的“文艺评论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与实践研究”课题,其理论建设任务的重要诉求之一也是“上手性”。课题标题的“实践研究”的逻辑,就是为了归纳和发现中国古代、现当代文学、少数民族文学、儿童文学等领域批评实践的价值观念与批评标准的现象尤其特异现象,重新提问。质言之,没有这些实践领域的发现和重新提问,价值体系即便成型,对批评家来说,也不具有“上手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