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此情可问天:简·奥斯丁的文学创作与婚姻观(4)

http://www.newdu.com 2018-05-23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 赵渭绒 参加讨论

    此外,我们喜欢简·奥斯丁,还因为她为我们记录了英国全面工业化后最后的一片宁静时光。我们读奥斯丁,事实上是缅怀历史上曾经的宁静与温情,怀念工业革命前作为生命个体的我们,那些手工织品、信件、礼服、泥土、乡村舞会、林间漫步、漫不经心的闲聊和亲密的围炉夜话正是生命的温情象征。它区别于现代化冰冷的机器与生产链条中的生命个体,人不再是流水线上的一个链条,一个结点,而是有着活生生的生命体验及审美经验的个体。那些曾在日常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手工、诗歌、艺术、舞蹈、音乐、宗教、哲学等不必让位于生产、流通、资本、金钱与冰冷的利害关系。工业革命后,人作为情感性的一面被逐渐剥离,生命变成了屑末,利益关系凌驾于爱情、亲情之上,情感在以金钱为导向的社会里徒生悲凉。文学史上,在奥斯丁之后的勃朗特姐妹那里,我们看到了原先稳定的社会秩序开始变得摇摇欲坠;进而到狄更斯,社会已经变成了一台冰冷的机器。而奥斯丁的作品诗意尚存,正如《曼斯菲尔德庄园》中,当范妮听说拉什沃思砍树的想法时说:“把林荫道旁的树砍去!多可惜啊!这难道不会使你想起考珀的诗句吗?‘你倒下的荫路大树啊,我又一次为你们无辜的命运悲伤。’”
    在奥斯丁笔下,苦难具有了美学意义,与艾米丽·狄金森相仿,在温和的表象下掩藏着一颗桀骜不驯的心,复活的基督与救世主的基督对她没有意义,她接近的是受苦意义上的基督,受苦是她基本的生存模式。
    1817年7月18日,简·奥斯丁去世了,墓碑上只字未提她文学上的成就,也只字未提她曾受过的苦难。苦难是她基本的生存模式,她的小说则是苦难产出的文学子嗣。她爱它们,鼓励它们与司各特、莎士比亚的“子嗣们”在文坛争宠。哈罗德·布鲁姆说:“与莎士比亚一样,她培育了我们的心智。我们像是奥斯丁的孩子,在她的小说中看到并直面我们自身的痛苦、我们自身各种异想天开的念头。正因奥斯丁培育了我们的心智,我们感到她解释了我们何以为我们。她笔下的人物富有个性,体现了她独特的艺术成就,这也是她长久以来备受关注的原因。”[1]与我们一样,简·奥斯丁只是一个陌生的土地上的旅居者而已,在巴思,在南安普敦,她只是一根独自进行着思考的芦苇。身世微贱,命运凄凉,却对后世的文学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英国作家普里斯特里说:“我们说她伟大,不是因为她像托尔斯泰、狄更斯、巴尔扎克那样描绘了宏伟广袤的社会画卷,而是因为,她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小世界。”[1]她之后的女作家,乔治·艾略特正是受她启发走上了文学道路,当玛丽安·埃文斯(乔治·艾略特改名前的名字)与她的丈夫乔治·刘易斯私奔后,居住在一个小岛上,整夜阅读的正是奥斯丁的小说,而刘易斯正是简·奥斯丁的最忠实的读者。
    在今天,重新评价简·奥斯丁依然是一个挑战。她的伟大之处的确难以把握,有评论家说她无聊,谴责其作品中缺乏对历史的“扫视”,缺乏对“大革命”轰轰烈烈的描写;也有评论家说她的作品缺乏男女激情,在涉及两性关系的关键时刻一笔带过。而当你真正靠近她,阅读她,自然会知道这些不明就里的情况出现的真正原因。也许到那时,你便不会苛责她的作品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而不是那个样子。尽管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但简·奥斯丁的抉择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认同的人,正如简迷们所说,我们不想成为莎士比亚式的救世主,却想要过上简·奥斯丁过的生活。
    简·奥斯丁教会我们智慧地接受生活的局限性,与不受自我意志控制的命运和解,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没有粗鲁式的大喊大叫与矫情造作,更多的是对生活冷静的思考。埃米·赫克林写了一篇《从不喊“哇!”的姑娘》的评论,提到:“奥斯丁的作品赢得读者喜欢的大部分原因在于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姑娘都不是这种大喊大叫的类型。奥斯丁塑造了一批富有理性的优秀女性。在她的世界里,那些风度翩翩、傲慢自负的男士疯狂追求的正是这些有头脑的女性,而不是那些衣服上缀满花边的女人(19世纪还没有时兴在身上粘贴闪光小亮片)。这种情爱搭档让读者感到奥斯丁的小说令人愉悦,甚至会感叹要是她当时多写几部这样的作品该多好。”[1]我们喜欢奥斯丁,是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她及她的文学作品,来缅怀我们自己的爱情,消逝的或未消逝的,虚构的或真实的,可能的或不可能的。事实上,奥斯丁极富智慧,品味也无可挑剔。她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情不可替代、不多见、不可求、也无法仿效。她告诉我们比丢失爱情更悲惨的是陷入无爱的婚姻,与其将就,不如为爱留出位置,这也许正是我们喜爱她、敬佩她、怀念她、阅读她的原因。
    然而,简·奥斯丁绝对不是一位不婚主义者,她只是拒绝进入无爱的婚姻。爱情是生命的高级需求,而金钱则是生活的基本需要。当爱情为面包让道的时候,这种心酸便难以诉说。命也,运也!当若干年后,汤姆·勒弗罗伊带着同样叫“简”的大女儿出现在她面前时,此时对方已是几个孩子的父亲。而她依然孑然一身,面对今生唯一的爱,她淡然一笑!岁月悠悠,物是人非,时过境迁,相对无语,泪眼迷茫!她翻开自己的小说轻声朗读,书中的人物与她自己融为一体。潜藏在真正爱情背后的是深沉的忧伤。有的伤,一伤就是一生。有的别,一别就是一世!她在世间兀自飘零,夜深人静时任痛苦、孤独与思念吞噬着内心。也许在写作每一个故事的结局时,她心中仍然会升腾起那个曾经在心底无数次的叩问:“如果我们不能在一起,生活还有什么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