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中北欧文学 >

“名哲”还是“诗伯”?——晚清学人视野中歌德形象的变迁(3)

http://www.newdu.com 2018-05-23 《中国比较文学》 谭渊 参加讨论

    三、王国维笔下的美育典范“大诗人哥台”
    在晚清国势颓衰之际筚路蓝缕、将西方美学介绍到中国来的大学者中,王国维的贡献最为突出。早在1900年夏,他就已经在翻译德国物理学家海尔模壑尔兹(Hermann von Helmholtz,1821-1894,今译赫尔姆霍茨或亥姆霍兹)的著作时,顺带翻译出了其中引用的《浮士德》诗句,就作品刊行时间而论,甚至还早于辜鸿铭翻译的《自强不息箴》。此后他还在《教育世界》上刊发《德国文豪格代希尔列尔合传》和《格代之家庭》进一步介绍歌德。因王国维在主编《教育世界》时文章多不署名,以致上述文献的作者长期没有定论,但王国维研究专家对此已有考证,从《教育世界》撰稿人的背景,相关著述的风格、内容来看,两文作者亦为王国维无疑(王国维1993:435)。
    王国维的《势力不灭论》译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六月,此时王国维正供职于上海《实务报》并开始学习日文、英文,大量接触到西方科学著作。该译著原署“德国海尔模壑尔兹著,英人额金孙英译本,海宁王国维重译”,编入樊炳清辑《科学丛书》第二集,并发表于1903年《教育世界》。事实上,王国维在转译时犯了一个张冠李戴的错误。因为其译文原本来自赫尔姆霍茨的一次科普讲演《论自然力的相互影响以及相关的最新物理学探索》(1854),英译者为泰达尔(Tyndall)教授,而《势力不灭论》对应的则是赫尔姆霍茨的著名论文《能量守恒论》(1847),英译者才是王国维所说的额金孙(E.Atkinson)(梁展13)。译著涉及歌德著作的段落如下:“夫古代人民之开辟记,皆以为世界始于混沌及暗黑者也。梅斐司托翻尔司Mephistopheles(德国大诗人哥台之著作Faust中所假设之魔鬼之名)之诗曰:‘渺矣吾身,支中之支。原始之夜,厥斡在兹。厥斡伊何,曰闇而藏。一支豁然,发其耿光。高严之光,竞于太虚。索其母夜,与其故居。’”(1997a:36)这段译文虽然短小,但却是迄今所知最早刊印的歌德作品片段,而且王国维以四言古诗格律将其译出,独具一格,堪称弥足珍贵。
    1901年,王国维因病中断留学从日本归来后,开始潜心研究西方哲学和美学,尤其是康德、席勒、叔本华、尼采的著作。1904年3月,王国维在其主编的《教育世界》第70号上刊登《德国文豪格代希尔列尔合传》一文。一开头就写道:“呜呼!活国民之思潮、新邦家之命运者,其文学乎!十八世纪中叶,有二伟人降生于德意志文坛,能使四海之内,千秋之后,想象其风采,诵读其文章,若万星攒簇,璀璨之光逼射于眼帘,又若众浪搏击,砰訇之声震荡于耳际”(1904:57)。而文章结尾又写道:“嗟嗟!瓦摩尔之山,千载苍苍!莱因河之水,终古洋洋!惟二子之灵往来其间,与星月争光!胡为乎,文豪不诞生于我东邦!”(1904:60)此处,王国维是有感而发。他从其教育理想出发,真心希望文学在中国也能够发挥起开启民智、振兴国运的作用。他在文中尤其对歌德的诗歌创作成就赞扬有加:“格代,诗之大者也!如春回大地,冶万象于洪炉。读其诗者,恍见飞仙弄剑,天马脱衔:[……]格代之诗,诗人之诗也”(1904:58-59)。有趣的是,王国维虽对歌德诗歌如此推崇,“大诗人”形象在此也呼之欲出,文中却偏偏没有细谈歌德的创作生涯,甚至没有举出任何一篇歌德的作品,反倒是席勒的戏剧《阴谋与恋爱》《彤加洛斯》在文中得以留名。
    1904年8月至9月,王国维又在《教育世界》第80、82号发表《格代之家庭》,讨论了家庭教育对歌德的影响,称“格代诗才之敏赡,得自乃母”(1993:304)。歌德之母在文中也被塑造成文学女性形象,例如歌德母亲临终所作之歌被王国维用离骚体译得文采飞扬:“胡仙乐之琅琅兮,导神魂以飞扬!吾将逐遗响而任所之,归我白云之故乡!”(1993:305)然而,王国维在该文中依然没有引用歌德作品,只是提及《海尔曼叙事诗》“即隐述家庭情事者”,以及《野蔷薇》《法斯德》(即《浮士德》)也有歌德人生经历的影子(1993:304),但这都算不上对作品的正面介绍。王国维一再撰文对歌德推崇备至,却又连一句歌德诗作都不引用,这不禁令人产生疑问:王国维真的看重作为“大诗人”的歌德吗?将《德国文豪格代希尔列尔合传》与《格代之家庭》两文结合起来阅读,这一疑问似乎有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在前一文章结尾,王国维曾大发感慨“胡为乎,文豪不诞生于我东邦!”(1904:57)而后一文章的开头则隐然就是在回答“文豪如何才能诞生”的问题。王国维写道:“此旷世奇才不易得。虽然,苟一观其幼年事,则又未尝不叹家庭教育之功用至宏且远也。”(1993:302)王国维的教育思想源于1901年之后对西方哲学、教育学的研究,特别是康德哲学和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思想对其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他因此提出了培养“完全之人物”的教育思想:“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知育、德育(即意育)、美育(即情育)是也。[……]三者并行而得渐达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体之训练,斯得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能事毕矣”(1997c:58-59)。后来,王国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智育、美育、德育、体育的“四育”思想,其中“美育”在中国教育界是首次出现,在中国教育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肖朗47)。而贯穿《格代之家庭》的正是王国维的“四育”思想。王国维文中尤其关注歌德23岁前所受的家庭、学校教育,从中可以看出对歌德成长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母亲的熏陶、父亲的传授、对个人兴趣的广泛培养和对情操的陶冶,其中对情感的培养即美育又始终占据着核心地位。因此,王国维越是颂扬歌德的伟大,就越是可以借“大诗人格代”的名气传播自己的美育思想,宣扬他所看重的西方美学教育理念。而歌德的文学作品内容则反而无暇顾及了。
    1904年,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也提及“格代”与“法斯德”,称其与曹雪芹的《红楼梦》并称“宇宙之大著作”,并说:“夫欧洲近世之文学中,所以推格代之《法斯特》为第一者,以其描写博士法斯特之苦痛,及其解脱之途径,最为精切故也。若《红楼梦》之写宝玉,又岂有以异于彼乎?”(1997b:9)1907年,他在《教育世界》第143、144号连载《脱尔斯泰传》时,再次称“以为文学家,则惟琐斯披亚、唐旦、格代等可与颉颃”(1993:322-323)。总体而言,王国维对歌德的兴趣似乎始终只停留在极度的推崇上,而这种推崇又往往是为拔高另一阐述对象而服务。但无论如何,王国维对歌德的大力推崇都对后世的歌德接受史产生了积极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