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中北欧文学 >

“名哲”还是“诗伯”?——晚清学人视野中歌德形象的变迁(2)

http://www.newdu.com 2018-05-23 《中国比较文学》 谭渊 参加讨论

    二、辜鸿铭作品世界中的“名哲俄特”
    在中国学者中,第一个对歌德有所研究的当属辜鸿铭。他早年随义父到海外学习,在英国读中学时,他就为学好德文而背诵了《浮士德》。日后著书立说时,辜鸿铭对自幼娴熟的歌德语录常常是信手拈来。1885年,学成归来的辜鸿铭被湖广总督张之洞揽入幕府,为“洋务派”推行新政出谋划策。在此期间,辜鸿铭撰写短文《自强不息》,文中引用歌德的作品,提出了他对中西文化相通性的理解:“‘唐棣之华,偏其翻尔,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余谓此章即道不远人之义。辜鸿铭部郎曾译德国名哲俄特自强不息箴,其文曰:‘不趋不停,譬如星辰,进德修业,力行近仁。’卓彼西哲,其名俄特,异途同归,中西一辙,勖哉训辞,自强不息。可见道不远人,中西固无二道也。”(上474)“俄特”指的便是歌德,所谓《自强不息箴》最初被认为是来自《浮士德》结尾处天使所唱颂歌,后来冯至、杨武能等研究者指出了准确出处:歌德的短诗《温和的警句》(Zahme Xenien),该诗写道:“像星辰一样,/不着急,/可也不休息,/各人去绕着/自己的重担旋转。”(歌德1982:347)辜鸿铭的这篇短文在中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力,中国的歌德研究,尤其是对《浮士德》的阐释从此就与来自《易经》的“自强不息”结下不解之缘。值得一提的是,1893年,在辜鸿铭鼎力谋划下。张之洞上奏光绪皇帝筹建了高等学府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辜鸿铭出任方言教习,所以《自强不息箴》很可能就翻译于这一时期,后随其他笔记一起发表于《张文襄幕府纪闻》(1910)。
    《自强不息箴》以及此后一系列引用歌德为佐证的作品反映了辜鸿铭对中西文化相通性的坚定信念。1898年,辜鸿铭将《论语》翻译成英语出版,副标题为“A New Special Translation,Illustrated with Quotations from Goethe and other Writers”,直译便是“一部引用歌德等作家名言作为诠释的特殊新译本”。该书扉页上直接就印有歌德《浮士德》中的诗句:“闪亮的东西只能存在一时,真品才会在后世永葆青春。”(歌德2003:4)在序言中,辜鸿铭批评英国汉学家理雅各(James Legge)翻译的“中国经典”系列“完全缺乏评判能力和文学感知力”,以至于普通英国人会“产生稀奇古怪的感觉”。为了“尽可能地消除英国读者的陌生和古怪感”,也为了“使读者能彻底到家地理解文本内容”(下345),辜鸿铭在译文中尽量去掉专有名称,并引用歌德等欧洲著名作家的名言来印证《论语》中的思想,从而拉近欧洲读者与中国经典之间的距离。例如在阐释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时,辜鸿铭就引用表达歌德晚年“断念”思想的诗篇《天福的向往》加以印证。在将“文”与“质”这对概念意译为“art”和“nature”时,他又引用《威廉·迈斯特》中一句“文之所以谓之为文为非质也”(下351)作为脚注。而由于辜鸿铭对歌德作品的偏爱,歌德在这部英语译著中出现的次数超过了英语作家华兹华斯、弥尔顿和卡莱尔。辜鸿铭后来发表的重要英语作品,如1901年的《尊王篇》、1908年的《中庸》、1915年的《春秋大义》也都大量出现了对歌德名言警句的引用。例如在翻译《中庸》第十二章“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时,他就用《浮士德》中浮士德对格雷琴说的一段话来印证“道德法则发源于男女两性间的关系”(下542)。而在《尊王篇》序言中,辜鸿铭甚至连续大段引用歌德《威尼斯警句》作为反对民主、尊君保皇的论据,其中第一段以法国大革命中的血腥冲突为鉴,称“在上者”固然应该反省,但是百姓也该考虑:“若‘在上者’被打断,那么谁来保护‘在下者’不受‘在下者’欺凌?‘在下者’已成为‘在下者’的暴君”(上14)。接着,辜鸿铭在引用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谈自己对治理“群氓”的观点时,再次引用《威尼斯警句》加以印证:“群氓,我们必须愚弄他们;你瞧,他们多么懒惰无能!看上去多么野蛮![……]唯有真诚,才能使他们焕发人性”(上15-16)。
    辜鸿铭大量引用歌德的警句名言一是为了唤起欧洲读者的阅读经验,拉近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二是出于一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高明策略,不仅让西方读者难以提出诘难,而且还抬高了中国经典的地位;三是正如许多前辈所指出的那样:孔子与歌德在思想上也的确有诸多相通之处(杨武能349)。
    从引用频率来看,辜鸿铭对“名哲俄特”的小说《威廉·麦斯特》情有独钟,其次是《浮士德》,但除频繁援引歌德作品中具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外,他对歌德的文学成就并没有发生更大兴趣。总体看来,歌德在辜鸿铭的作品中始终表现为一位与孔子在思想上有诸多相通之处的“德国孔夫子”形象。后来,辜鸿铭的德国友人卫礼贤(Richard Wilhelm),民国新儒家代表人物张君劢、唐君毅都曾撰文比较孔子与歌德的相似之处,所谓“自强不息”精神也始终影响着中国的歌德接受史和《浮士德》研究,可见辜鸿铭所塑造的“名哲俄特”形象对后世产生了何等深远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