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Ali Ashraf Asdeghi: Language planning in Iran: a historical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2001, 148,19-30. 12.Cannon, Garland. 1978. “Statistical Etymologies of New Words in American English.” Journal of English Linguistics 12: 12-18. 13.Takeshi HATTA, Hiroko KATOH, and Kim KIRSNER, Lexical Representation of Foreign Loan Words in Japanese Learners Among Native Readers of English, Psychologia, 1984,27,4, Dec, 237-243. 14.Tej K. Bhatia, Discourse functions and pragmatics of mixing: advertising across cultures, World Englishes (WE), 1992, 11, 2/3, 195-215. 15.Tiit Hennoste: Valter Tauli; great bystand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Language, 1999, 139, 145-158. 16.〖法〗罗兰·巴尔特著,王东亮等译《符号学原理》,三联书店,1999。 17.〖英〗杰弗里·N·利奇著《语义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18. 邢福义《文化语言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19. 鲁川《汉语的“语位”》,《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4期。 [1] 鲁川先生曾提出汉语的“语位”一说,认为汉语的基元单位是“语位”,由“声位”(phonoteme)、“形位”(graphoteme)和“意位”(semoteme)组成。 [2] 这个“语位”与“语素”的概念不同,我们把很多音译词算作一个语素,但它是由多个语位构成的。 [3] 这个“意义增值”现象和潘文国老师提出的“义溢出”现象不同,“义溢出”是指借词在源词的原义项基础上,多出若干义项的情况;而“意义增值”则不一定要多出若干义项,可能是在原义项基础上增加某些附加意义。 [4] 笔者借在伦敦University of Surrey参加“语言与宗教问题社会学国际研讨会”(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and Religion)期间有幸与他当面探讨了这个理论,我用汉语的诸多词汇借用现象去验证他的理论,而他则例举了大量的与意第绪语(Yiddish,犹太人使用的国际用语)有关的词汇现象。因此,我有幸得到了关于这个古老语言的很多材料。另外,我们还谈到了关于这套理论的实用价值,Zuckermann博士期望,对借词理据性的研究可以对语言教学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关于这方面的实践,笔者也曾撰文论述,可参阅拙文《听力课中引入外来词教学培养学生语感的实验报告》。 [5] Ghil’ad, Zuckermann,Camouflaged Borrowing: “Folk – Etymological Nativization ” in the Service of Puristic Language Engineering, D. Phil. Thesis. University of Oxford.2000. [6]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教授Einar Haugen(1950) 在The Analysis of Linguistic Borrowing'(LANGUAGE 26: 210-31. Baltimore: Waverly)一文中提出并建立了借词类型学,他在这篇重要的文章中试图将早期无序的各个专业术语统一起来;同时提出关于语言借用过程的各种假说。文中所阐述理论及所例举语言材料出自作者1949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语言所(the Linguisitc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Michigan)讲授双语研究中的问题与方法(Problems and Methods of Research in Bilingualism)一门课时的教案。 [7] Haugen的理论只谈到替换(substitution)和引入(importation)两大类别。另外,他也没有谈到Zuckermann所说的“隐性借词”camouflaged borrowing这个现象。我们后面将详细说明这个现象。 [8] 其别名在德语中是Junggrammatiker,年轻语法学家。 [9] 仿造,calquing;仿造语,calque,源自法语calquer“影描”,比较和历史语言学用来指一类借用形式,即将借用的词或短语的语素组构成分逐项翻译成自己语言的语素。也指拿本族语的材料去摹仿外语的某种成分的。例如在印度孟加洛尔地方的葡萄牙语在英语的影响下,把原有的葡萄牙语的a cass do homen(这个人的房子)改说成homen’s casa,用的是葡萄牙语的材料,然而却是摹仿英语的语法而制造的,把英语的语言成分和葡萄牙语的语言成分融合在一起。 [10] 详细论述可参阅Cruse, D. Alan. 1986. Lexical Seman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1] 这是汉语的一个显著特征,即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因此在古汉语中作为句法成分存在的结构到了现代汉语便被当成一个词对待了。例如“干杯”在古汉语是“使杯子干”的意思,“蚕食”在古汉语是“象蚕一样吞食”的意思,都是组合形式(compound),而不是一个词(word),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些都算是一个词(word)了。 [12] 直接把拉丁字母拿来使用的例子的比率毕竟太小。 [13] 文章已经完成后才读到曹志耘教授指导的学生郭利霞的硕士论文《汉语专名洋化现象考察――以北京地区为例》,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专有名词进行了统计,没来得及细读,但感觉里面的数据统计颇有价值,在今后的修改过程中我一定吸收里面的优秀成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