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形附同中心词部分语素相关连的,“这种词组结合得很紧密,有时好象是一个词一样”,例如“经济恐慌论、人体组织学、古物陈列馆、水力发电站”等; 四是一个事物的固定名称,一个名称往往用几个词构成,这种词组在立名之初就被固定了下来,例如“工人俱乐部、信托公司、少年之家、人民代表会议”等; 五是其他一般固定结构,有一些词组或是受翻译的影响或是约定俗成,也渐趋固定而词汇化了,例如“民主党派、剩余价值、不变资本、中立政策”等。 E. 词组简缩格式的多样化 词组的简缩,在古汉语里就有,“五四”以后,在专名复杂化、词组词汇化迅速进行的同时,词组的简缩也很快地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格式,用得也越来越普遍。成分抽用式是五四以后受印欧语字头式简称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新格式,如“工运(工人运动)、归侨(归国华侨)、经委会(经济委员会)、五四(五月四日)”等。 以上五个方面,都反映了“五四”前后汉语词汇的新面貌,与500年前明代中叶或300多年前的明末清初汉语的词汇大异其趣,自然不应当混同二者。而上述大量增加的新词语在“五四”以后大都保留下来,那些新产生或流行的造词和构词方式,在“五四”以后也都继续流行,并且成为更加能产的造词和构词方式。 再看外来词的情况。 “五四”时期是外来词语大量涌入汉语的时期,在此之前,还有一个佛教借词和译词涌入的较大的浪潮。对这两次外来词语引进的浪潮和相关的问题,王力先生(1980:525)有以下的阐述:“佛教词汇的输入中国,在历史上算是一件大事,但是,比起西洋词汇的输入,那就要差千百倍。”“从鸦片战争到戊戌政变,新词的产生是有限的。从戊戌政变到五四运动,新词增加得比较快。五四运动以后,一方面把已经通行的新词巩固下来,另一方面还不断地创造新词,以应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现在在一篇政治论文里,新词往往达到百分之七十以上。从词汇的角度来看,最近五十年来汉语发展的速度超过以前的几千年。” 高名凯、刘正琰(1958:138)也说:“这些外来词几乎‘侵入’了我们文化的每一个部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不但在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哲学、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用语中有大量的外来词,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用语中也有不少的外来词。” 外来词引入汉语后,对汉语言文字产生了全面而又深刻的影响。 比如对汉字的影响,主要是促生了某些汉字,如“铑、锗、铱、镅”等,这样的新造汉字为数不少,仅在化学领域就超过了200字。(周有光2000:131)另外,还从日语中借入了一些日本人为了对译外语词而造的汉字,如“腺、吨、吋、瓩”等。 再如对语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得汉语中增加了新的音节,二是增加了新的读音,前者如“三K 党”,《现代汉语词典》注音为 Sānkèidǎng,这个“kèi”就是一个新的音节(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一个“kēi”音节,该音节只有一个“剋”字)。后者如,“娜”本读“nuó”见于“婀娜、袅娜”等中,借作外国女子名字的音译时读为“nà”;“茜”本读“qiàn”,指一种草本植物,借用于外国女子名字时读为“xī”。(沈孟璎1999:217-218) 以上两个方面,既是文字和语音的问题,同时也是词的问题,因为分别涉及到了新词以及词的读音。 除上述两上方面外,外来词对汉语词汇还有一系列巨大而又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促生了一大批词缀和准词缀,如“-性、-化、-者、-主义”等; 二是形成了一些外来语素,如“啤、吧、卡、E”等; 三是造成了一些新的同音词,绝大多数是外来词与汉语固有词构成同音词,如“米(大米-长度单位)、伏(趴伏等-“伏特”的简称)、亨(亨通-“亨利”的简称)”等;也有的是不同的外来词使用同一个字形而构成的同音词,如“卡”,有四个外来词都用到这一个字形,即“卡车”“卡片”“卡路里”和卡式录音机的“卡”; 四是造成大量的异形词,如“沙拉-沙律、巧克力-朱古力、吉普车-吉普”等; 五是一些字母词语的出现和较多的使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汉语“词”的形式,以及人们对“词”的认识和阅读、书写的习惯。 《试论》中也谈到了外来词的问题,但是显然对外来词在现代汉语词汇中所占的地位及其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估计不足。 以下简单地总结我们的观点:“五四”前后,特别是“五四”以后,汉语词汇在继承古代及近代的基础上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形成了一系列不同于以往的鲜明特点和个性,而这就使得我们有充足的理由认为,可以把由此开始的这一阶段划为汉语词汇发展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这就是现代汉语阶段。 参考文献: 黄伯荣、廖序东1997,《现代汉语》(增订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力先生1980,《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 吕叔湘1985,《〈近代汉语读本〉序》,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张寿康1979,《五四运动与现代汉语的最后形成》,《中国语文》第4期 邢公畹1994,《现代汉语教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张静1996,《实用现代汉语》,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胡明扬1983,《现代汉语讲座》,北京:知识出版社 蒋冀骋1990,《论近代汉语的上限(上)》,《古汉语研究》1990年第4期 石毓智2003,《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建立——动补结构的产生及其影响》,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蒋绍愚1994,《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教研组1959,《五四以来汉语书面语言的变迁和发展》,北京:商务印书馆 高名凯、刘正琰1958,《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 周有光2000,《现代文化的冲击波》,北京:三联书店 沈孟璎1999,《现代汉语理论与应用》,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 刁晏斌先生,大连市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