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有情怀——一位慷慨作者的初心  《行进中的中国乡村——一位“三农”记者的视角》 赵泽琨 著 2018年2月 人民出版社 在20世纪的世界新闻史上,出现过这样一位记者,他说过一句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这个人就是罗伯特·卡帕,他的这句话成为后世许多新闻工作者的良知。他们一边充满情怀地坚信“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一边竭尽全力地像卡帕那样去接近真实。 其实,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做时代真实的记录者没有捷径可言。赵泽琨在他《行进中的中国乡村——一位“三农”记者的视角》一书中,就充分诠释了这一点。他把自己长达35年的记者生涯浓缩成了一部50余万字的书籍,书中收录了他从事“三农”新闻报道和农村经济政策研究等方面的部分作品,通过对一个个典型、鲜活的事件和人物故事的记录及思考,不仅让广大民众看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取得的巨大变化,也以新闻工作者的视角回答了这样几个问题。 首先,如何做时代真实的记录者。 新闻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也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在全国13多亿人口中有一大半是农村人口,“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值得长期关注。然而要在这个领域做出名堂却并不容易。这本书用生动的事例和平实的语言告诉读者,新闻工作者在坚守职业的同时,还要学会分析归纳纷繁的现象,找出规律性,要注意通过经济现象看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每天、每个人、每件事都是赵泽琨所关注的。在他看来,从衣食住行到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产消费变化,从大妈早晨的菜篮子,到街头钉鞋师傅带的盒饭,都能透出收入支出和消费观甚至价值取向,也能看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其次,如何把经济报道做得让读者认为好看可读。 《行进中的中国乡村——一位“三农”记者的视角》中收录的很多文章是赵泽琨早年发表的调查性报道,在这些文章中,有事件的细节,有与事件相关各方人物的观点,还有详实的数据,这些要素决定了文章既有可读性也有信服力。而要做到这些,就需要作者真正深入到现场,深入到事件中去,有时甚至需要长期的追踪与关注。于是,我们在《八百公里跟车记》系列报道中看到作者在数九寒天,扮成运菜户跟着农民菜车一路从山东苍山县到北京进行实际调查的场景。在《 “白条”现象背后》看到作者走村串户,连夜步行几十公里采访农民反映强烈的“白条”现象。这些调查性报道让新闻既有理有据,又鲜活生动,不仅能够在读者中产生很好的反响,其报道所揭批的问题也得到相应主管部门的重视,进而促成了问题的解决。让报道能够真正反映出与农民利益攸关的重大问题,维护农民的切身权益,发挥出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这是新闻工作更深层次的意义。 做一名记者容易,做一名优秀记者却非常不容易,特别还是在这个职业中不忘初心地坚守30多年。在这本书里,赵泽琨所撰写的文章不仅鲜明地打着时代的烙印,切中了那个风起云涌的改革年代的脉络,而且真正做到了为农民说话、替农民办事。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一名记者的坚守和突破,书中传递出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情怀成为今天的新闻工作者值得学习的一面旗帜。 这本书还让我们认识了一位慷慨分享的作者。几十年的从业经验,让赵泽琨非常熟悉一名新闻工作者在不同工作阶段所经历的心路历程以及可能面临的困惑,针对这些,他在书中耐心细致地进行了答疑解惑。从事媒体这个职业多年的记者可能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对未来职业走向的思索。不少记者都努力选择做专家型记者,这也是赵泽琨的选择。在《行进中的中国乡村——一位“三农”记者的视角》中收录了19篇赵泽琨所撰写的理论文章,其中有对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和途径的思考,也有对城乡一体化的有效实现方式的探索。这些与中国农村改革发展息息相关的理论文章以一个专业记者的视角,对“三农”工作和媒体行业中的经验和方法进行了思考与总结,传递出作者对“三农”事业发展不离不弃的深情。 每个人都是时代的见证者,新闻工作者同时还是这个时代历史的记录者,是国家大政方针的传播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行进中的中国乡村——一位“三农”记者的视角》就是在这种情怀引领下形成的一本有温度有思想的书籍,读者从中能够看到改革开放40年来“三农”事业发展变革的脉络以及这其中的阵痛和突破,也能感知到一个长期致力于“三农”新闻报道的记者对于农村发展与改革的热情参与和思考,以及作者一以贯之为农民说话、替农民担当的初心。 来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任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