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现代人如何读唐诗

http://www.newdu.com 2018-05-02 河北日报 西川 参加讨论


    作者简介
    西川,当代诗人、散文家、翻译家。1963年生于江苏徐州,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出版有诗集《虚构的家谱》《西川诗选》、诗文集《深浅》、散文集《水渍》、评著《外国文学名作导读本·诗歌卷》、译著《博尔赫斯八十忆旧》等20余部。曾获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等奖项。
    南宋辛弃疾《西江月·遣兴》词中句:“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该词句化用的是《孟子·尽心下》中著名的说法:“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表达出一种“今人”面对“当下”时超拔前人,不完全以前人怎么说为标准的实践态度,尽管儒家一般说来是法先王、向回看的。孟子和辛弃疾所言均非写作之事,其意,更在面对历史和现实秉道持行,但我们可以将他们的说法引申至写作以及与写作直接相关的阅读上来。不论孟子还是辛弃疾,都是在越过一道很高的生命、经验、文化、政治门槛之后,呼应了东汉王充在《论衡·问孔篇》中所发出的豪言:“夫古人之才,今人之才也。”而对王充更直接的呼应来自唐代的孟郊。韩愈《孟生诗》说孟郊:“尝读古人书,谓言古犹今。”演绎一下王充和孟郊的想法就是:古人并非高不可攀;我们从当下出发,只要能够进入前人的生死场,就会发现前人的政治生活、历史生活、道德修养、文化难题、创造的可能性,与今人的状况其实差不了多少;古人也是生活在他们的当代社会、历史逻辑之中;而从古人那里再返回当下,我们讨论当下问题时便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王充、孟郊等都是要让自己与古人共处同一生存水平,意图活出自己的时代之命来。
    古人在各方面都立下了标准和规矩,这就是历史悠久的民族所必须承负的文化之重。
    我们今天所说的传统,实际上就是历史上各种定义、习惯、标准、规矩和价值观的总和。但当我们要活出自己的时代之命来时,为了不违背传统,并且能够从传统中认出我们自己,理解古人和理解我们自己就得同时进行。“古今问题”一向是中国政治、文化的大问题,到近代,它与“东西问题”共同构筑起我们的上下四方。
    采用何种态度阅读古文学,这个问题我们不面对也得面对:你究竟是把古人供起来读,还是努力把自己当作古人的同代人来读?这两种态度会导致不同的阅读方法,指向不同的发现。今天的写作者会向古人处寻找什么呢?而把古人供起来读,一般说来——仅从文化意义上讲——则是以面对永恒的态度来面对古人作品,希冀自己获得熏陶与滋养。其目的,要么是为了在没有文言文、经史子集作为背景的条件下,照样能够与古人游,照样能够依样画葫芦地写两首古体诗以抒或俗或雅之情;要么是为了体现修养,出口成章,在写文章时能够以“古人云”画龙点睛,以确立锦心绣口的形象。这当然也是不错的。我本人天生乐于从古诗词中获得修养,但实话说,有时又没有那么在乎。我个人寄望自古人处获得的最主要的东西,其实是创造的秘密,即“古人为什么这样做”。
    一说到唐诗,一提到王维、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李贺、李商隐、杜牧这些诗人,一连串的问题就会自然形成:唐人怎样写诗?为什么好诗人集中在唐代?唐代诗人、读者、评论家的诗歌标准与今人相异还是相同?唐代的非主流诗人如何工作?唐人写诗跟他们的生活方式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如何书写他们的时代……值得讨论的问题太多了,不是仅慨叹一下唐诗伟大就算完了。以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发音来阅读以中古音写就的唐诗,这本身就有令人不安之处,但撇开音韵问题,自以为是地看出、分析出唐诗的立意之高、用语之妙,依然不能满足我们对于唐诗生产的种种好奇。《孟子·万章下》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唐诗的读法》,西川著,北京出版社2018年4月出版。本文为该书小引,有删节,题目为编者所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