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生产转向及其理论意义(3)

http://www.newdu.com 2018-04-26 《文学评论》 段吉方 参加讨论

    三 重提美学的当代性
    通过生产视角,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当代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批判中重新回到了它的基本问题域,但正像霍克海默说的那样:“仅仅依照经济去判断未来的社会形式,却是一种机械的思维,而不是辩证的思维。”(34)马克思对生产问题的研究及其理论提问方式,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问题域,这并非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仅仅围绕生产问题展开。特里·伊格尔顿强调:“如果对于资本主义来说,生产本身就是一种目的的话,那么对于马克思来说,在一个相当不同的意义上,情况也是如此。”(35)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关于生产问题的研究既是目的,也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生产研究是目的,是因为从生产视角出发,能够广泛连接资本与文化问题,深入到社会文化的生产机制及其审美表达方式,从而展开深入的文化研究;作为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生产问题的研究则能够通过生产视角跃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模式,在当代社会文化生产关系维度上展开新的理论思考,同时也为当代美学问题在更深层次上的超越与回归创造理论条件。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特别是在消费文化、大众文化研究领域,生产问题的研究向来不是缺席的,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现实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从理论的层面上而言,这种现实关注融入了深刻的审美现代性思想特征,使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自文化批判研究以来就具有了重视社会文化语境转换以及审美逻辑变化的理论倾向,正是有了这种现实关注的理论特性,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生产转向才打开了一种新的理论视野,使美学当代性问题更加突出。
    美学的当代性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生产转向在两个层面体现出深入的理论关联。首先,从语境层面,生产转向提出的是美学和文化的资本化和再度感性化问题,它强调文化批判的功能不仅仅是从经济基础研究走向意识形态批判或文化研究,而是经济基础与文化生产的高度融合,进而形成文化资本研究的广泛的问题域。其次,这种文化资本研究又与文化生产问题有着双向链接,其中介就是布尔迪厄、朗西埃等学者提出的文化区隔、审美趣味与“感知的再分配”问题,他们的理论思考使文化的区隔作用和审美趣味配置功能在当代社会越来越重要,社会生产、审美趣味与文化资本的结合更加紧密,这就从美学的当代经验出发提出了当代美学基本问题的变革和呈现方式。
    这个基本问题的变革首先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的是当代美学该研究什么,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生产转向预示了这个问题,当代美学基本问题的变化既是美学理论转向的体现,同时也是新的理论问题的提出。当代美学的问题域本身是美学研究的理论问题。从古希腊时代以来,美学的问题域经过了几次重大转向,特别是在康德美学研究中,美学的问题域更多地局限在审美形式领域,体现出了从审美形式与无功利出发探讨美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框架。康德美学综合了英国经验论美学和大陆唯理论美学的问题形式,但正如伊格尔顿所言,“康德所处的政治社会绝不是充分发展了的资产阶级政治社会”,“说他是个资产阶级哲学家也许是个时代的错误”(36)。在伊格尔顿看来,康德美学体现了中产阶级的自由主义理想,“康德式的想象”虽然张扬了现代审美理论的主体性立场,但“康德的主体也是分裂的”(37),因为这种形式化的、非感知化的审美理论提供给我们的是关于物质世界的抚慰性幻想,而无法充分对象化资产阶级文化实践,它和资产阶级文化实践的意识形态直接存在着“既令人不安的,又必不可少的隔阂”(38)。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生产转向,具备了回避或者扭转这种理论痼疾的理论条件,特别是朗西埃提出明确反对席勒以来的审美经验自洽论,所以,“走出康德美学”,将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更深入地融入当代文化实践,正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生产转向预示的发展方向。
    “走出康德美学”之所以要打上引号,是为了说明,在当代美学的理论视域中,即使是在审美资本主义来临的语境中,并非是说康德的美学理论过时了,更不是说康德的美学思考不重要了,而是随着现代社会审美交流语境的变化及新的文化经济时代的来临,美学研究需要进一步把握现实的审美文化经验,需要“走出”现代美学传统特别是康德美学以来确立的现代审美理论框架和美学研究问题域。这个“走出”不是简单的放弃和超越,而是美学研究深层次的守旧创新。所谓“守旧”,就是还得承认,康德美学对现代美学问题的触发具有鲜明的学理意义,因为在康德那里,美学的形式化和审美化的感性形式才确立了美学问题的客观性;所谓“创新”,就是要兼顾当代美学的语境化特征,在一个更深广的语境中展现美学的当代性。
    重提美学研究的当代性,就是要重视当代美学研究的生产语境与文化语境,这个语境是审美生产、文化趣味与文化资本高度融合后所产生的一种文化生活现实。居伊·德波曾将这种文化现实概括为“景观社会”,即融合社会再生产、媒介与文化日常生活变革的新的社会形态,这种社会形态颠倒了影像与现实、生产与消费的逻辑,影像、商品以及景观消费构成了控制社会文化生产与人们日常消费的主要方式。德波提出,“以现代工业为基础的社会绝非偶然或表面的就是景观的,景观恰是这样社会根本性的出口”,景观是一种物化了的世界观,是“当今社会的主要生产”(39)。景观的语言由主导生产体系的符号组成,在景观及其特有的形式——新闻、宣传、广告、娱乐表演中,真实的世界变成简单的影像,简单的影像也会成为真实的存在并对社会生产产生主导作用。波德里亚也曾提出,当代社会由于电子或数字化的影像、媒介的控制,景观生活替代了“真实生活”,文化生产中的各种“超真实”和虚拟模仿的事物代替了“真实”的过程,最终的结果是“我们处在‘消费’控制着整个生活的境地”(40)。文化消费时代的审美实践与文化悖论恰恰是当代美学研究特别是文化生产研究应该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既要回到马克思主义美学在生产问题上的提问方式及批判立场,同时更应融入当代思考,在当代多重叠加语境中展现美学的现实关怀和批判维度。在这个过程中,文化资本研究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内容。文化资本研究本身包含了生产、审美、政治与伦理等多重理论意涵,这种多重理论意涵从生产传播机制融入文化心理、情感与经验,已经演变为一种新的审美体验形式。在当代社会,这种审美体验形式正越来越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让审美趣味及其文化区隔的作用更加明显,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双向同构的,体现出了当代社会审美生产关系的新的理论走向。当代美学研究要面对的正是这种审美生产关系的新变化。在这种新的变化中,既要批判分析文化资本成为审美文化生产核心要素所带来的文化区隔方面的影响,更要发扬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文化批判与日常生活批判上的重要功能,在阐释文化资本、审美趣味、审美配置与文化区隔的系统联系和运作机制中,重建审美的价值理性,这也正是当代美学价值重建的关键所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