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章要注意语气的变化,该急促时急促、该舒缓时舒缓,张弛有度,避免平铺直叙的呆板。鲁迅对中日两种语言的表达特点作过比较,认为汉语文字稍嫌急促,与日本文字的优缓形成对比。他说:中国文是急促的文,话也是急促的话。(《池边·译者附记》)文章一味急促,就不免单调。张爱玲的随笔、散文见识机智、文笔犀利、挥洒自如,颇获好评,但她的小说行文过于促迫的情况也在在多见。此外,文章语气应当亲切平易、循循善诱,居高临下,颐指气使,被读者排拒也在情理之中。胡适写文章不大依赖技巧和修辞,下笔时平心静气,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写论说文,学殖深厚而有底气固然重要,但发声平实、随和,让读者能听得进去也至为关键。《红楼梦考证》对红学研究中索隐、附会派多有批评,胡适没有因为握有充足的理据而倚势压人,心态平和、娓娓而谈,绝不让人有盛气凌人的压迫感。 学理文章一涉论辩,往往不免于争执,使性、拌嘴,语气生硬岂能证明作者所说就是真理?摆事实、讲道理,才能让人信服。“辱骂与恐吓决不是战斗”,读者在鲁迅的文章中见不到一般论辩文章常有的戾气。《忆刘半农君》悼亡怀人,但作者摒弃了尽说死者好话的老例,精心挑选了与亡友过从时的一些片段与感受,让人物性格中可爱或不那么可爱的两面一一摆明在纸上,由读者去品评,鲁迅与刘半农关系由密转疏的深层次原因,文章中虽只有寥寥几笔,但相信读者对其中微妙的底里亦会有所感悟。用生活实例说话,形象、生动,复杂的人物关系毋须直接言说就能让人知晓,这就是大家的风范。与刘半农相关,该文还有对两个名头响亮的大人物的负面评骘。臧否人物,不免于唐突,弄不好,还会与当事人陷入没完没了的笔墨官司。有趣的是作者形象化地以“武库”作比,既清楚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物的爱憎,又策略地软化了批评的语气。文章结尾:“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一句,内涵丰富,读了让人有极多的回味。 行文富于变化,文字充满活力,这也是美文吸引读者参与文意的讨论与建构、使阅读向现实生活延伸的原因。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一篇不足百字的短文,语意竟有三转:孟尝君能得士,孟尝君未谓得士,孟尝君不能得士。三转之后,加在孟尝君头上的得士之名荡然无存,而怎样才能得士则成了读者充满兴趣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阅读由此顺利实现了向思想深处的拓展。周作人文集中也有一篇百余字的短文,名曰《知堂说》,短文“空际翻腾,几乎一句一个转折”(舒芜语),文意变幻莫测,与王安石的短文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人称庄子文章最富变化,“无端而来,无端而去”,刘熙载说庄子的文章“能飞”,能飞的文章必是充满魅力的文章。百字左右的文章能够数转文意,王安石、周作人提供了文章会飞的实例,这也难怪他们能轻松入居文章大家的凌烟高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