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论说类文章审美含量的提升

http://www.newdu.com 2018-04-24 文艺报 庄锡华 参加讨论

    文学作品的评判有一个审美的维度,论说类文章也需要顾及受众的读感,不能割断与审美的联系。平心而论,但凡著述,当事人都要存着一个打造成美文的自觉。辞达而已,只是浅层次的要求;好的论说类文章在让读者接受学理熏陶、开拓眼界、增长知识的同时也能感觉到语言、文字的美。
    在现代作家中,周作人是较早觉悟到非文学类文章也应增加审美含量,在知性的论述中融入诗性因子的人。五四之后不久,他在《美文》一文中说:“读好的论文,如读散文诗,因为他实在是诗与散文中间的桥。中国古文里的序,记与说等,也可以说美文的一类。”《美文》没有具体指认论说文中的美,但将序、记、说视为美文的代表,也算是一个重要的提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苏轼的《思堂记》流传至今,这些脍炙人口的文章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语言活泼、富于变化,感情真挚、引人入胜。反观现代白话文,周作人认为当时文坛的“一个缺陷”就是作者不讲究文章之美(《〈桃园〉跋》)。在《燕知草序》中,周作人说到了美文的两大关键,即“知识与趣味的两重统制”,并特别提出文字语言的问题,倡导“以口语为基本,再加上欧化语,古文,方言等分子,杂揉调和,适宜地或吝啬地安排起来”,从而打造出“雅致的俗语文”。周作人自己写文章身体力行,其作品的优长正体现在知识与趣味两个方面。例如《蠕范》分析人性特征语言便极为活泼生动:“正如西儒所说过,要想成为健全的人必须先成健全的动物,不幸人们数典忘祖,站直了之后增加了伶俐却损失了健全。鹿和羚遇见老虎,跑得快时保住了性命,跑不脱便干脆的被吃了,老虎也老实的饱吃一顿而去,决没有什么膺惩以及破邪显正的费话。在交尾期固然要闹上一场,但他们决不借口无后为大而聚麀,更不会衔了一块肉骨头去买母狗的笑。至于鹿活草淫羊藿这种传说自然也并无其事。我们遏塞本性的发露,却耽溺于变态的嗜欲,又依侍智力造出许多玄妙的说明,拿了这样的文明人的行为去和禽兽比较,那是多么可惭愧呀……”“站直了之后增加了伶俐却损失了健全”、“遏塞本性的发露,却耽溺于变态的嗜欲”,句式整齐、对仗,再加上“交尾期固然要闹上一场”这类俏皮话插科打诨,读后既得许多启发,且有忍俊不禁的痛快。
    那么文章的美又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胡适《什么是文学》做过简明的概括,他说:“美就是‘懂得性’(明白)与‘逼人性’(有力)二者加起来自然发生的结果。”胡适说美有两个分子:一是明白清楚,二是明白之至,有逼人而来的“力”。形象与情感是文学的两大要素,在该论域内,胡适将“力”解释成逼人而来的影像是合理的。但学理文章较难呈现感性的画面,无法与文学作品比形象生动,只有通过文意的精心安排,叙述方法的创新,文采、辞藻的锻炼来获得吸引人、打动人、说服人,亦即懂得性与逼人性的效果。鲁迅的《拿来主义》批判部分国人在列强的欺凌面前乞灵于阿Q式的妄自尊大,论题极为严肃,但事件本身又含着讽刺的因子,鲁迅便相应地运用了调侃的表达方法,比如古董出国展出变而为京剧的海外巡演,居然被说成是“进步”,而这“进步”,在鲁迅眼里不过是“以活人代替了古董”,变换了取媚洋人的方法而已。“闭关主义”与“送去主义”、“活人”与“古董”,两两相对的形象中所含的笑噱不仅提升了阅读效果,也使针砭更加犀利。“感情返到正常状态是宫体诗的又一重大阶段。唯其如此,所以烦躁与紧张都消失了,只剩下一片晶莹的宁静。就在此刻,恋人才变成诗人,憬悟到万象的和谐,与那一水一石一草一木的神秘的不可抵抗的美……”闻一多的《唐诗札记》有意避免学术论述中思辨的晦涩,以诗性的语言阐发对文学史的学理见解,良好的阅读感受、经久不衰的好评,便是对作者建构美文所作努力最好的回报。经验告诉我们,审美的感动润物无声,对思想的传播有莫大的帮助,写论说类文章葆有审美的意识会有令人惊喜的收获。
    提升论说类文章的美学品位需要全方位的努力,其中声调、节奏、音韵的安排应予特别的注意,文章好读、上口,才能优化读者的阅读感受。朗读与默读是两种文章阅读方式,默读在心底发声,同样有声调、节奏、音韵的要求。事实上,枯燥的默读更容易让人疲劳,富有乐感的文字,可以增加阅读兴趣与效率。平时评说文章常提文字“流畅”,流畅的文章,必有节律、音调的要求。“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规整的句式,加上高低起伏的声调搭配,读来很是动听。“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顶针、回文,文意推进中语速也随之加快,自信满满、铿锵有力。闻一多认为,诗歌音乐美主要体现在:格式、音尺、平仄、韵脚这样几个方面(《诗的格律》),散体文章虽然并无严格的规定,但既要讲求音乐效果,也必得在这些方面用力。周作人曾称八股文“偏重音调气势”,“通于音乐”,并引《古文苑》注者的话,推论唐宋八家的古文也一样通于音乐。(《厂甸之二》)在《论八股文》中,周作人认为八股文频繁使用对偶句式,内含“重量的音乐分子”,十分“动听”,像“入吾疆者,皆版图也。今不入吾疆者,岂巨浸乎?隶吾籍者,皆赤子也。今不隶吾籍者,岂鳞介乎?”(本文作者引于金圣叹《小题才子书》)因为句式整齐,朗诵起来,“摇头摆脑,简直和听梅畹华先生唱戏时差不多”。读书人“只在抑扬顿挫的歌声中间三魂渺渺七魄茫茫地陶醉着了”。八股文阻碍思想的表达早有定评,但它注意音韵、声调,读起来流畅、和谐,也是不争的事实,文章上口而被打动说不定也是主考官选中的重要原因。白居易作诗也非常注重读感,经常将他的新作读给邻居老太听,文意晓畅明白,听着入耳,才会放心地向公众传播。要言之,文言文受骈文的影响,文句中多有对偶、排比,音调、节奏有序变化,读起来悦耳。白话文也可以吸取文言文的修辞经验,特别要提到减少句式中单音节词来强化阅读中的顿挫感,这也是笔者较有体会的方面。汉语组词,可以多字,也可以单字,根据阅读经验,句尾用双音词效果会好很多,更能把握作者叙事时的心律律动,也能让读者在绵长的阅读中有顿的间歇。周作人《译诗的困难》说汉语的单音词“没有文法的变化,没有经过文艺的淘炼和学术的编制”,翻译时不能让人领略原诗的美。这是从表意效果考虑,从阅读感受看,双音节词读来上口、入耳。试看下面的例句:“如或懒于访友、囊中羞涩、枕畔无书,这般不济,拢拢被窝,由那美妙的雨声,伴你进浓浓的梦香,也不失为一种惬意的享受。”多个排比句式组合在一起提升了叙述的速率,加重了对读者听觉的刺激。“风景的体验需要顿悟,顿悟中我们获得了对美的理解。是的,我们总归还要离去,离去时我们会有深深的不舍。而不舍的感觉一定会发酵,带来持续的感动与欣悦。”顶针、回文等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使文气回环往复、语意也更加紧凑。“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连绵、双声叠韵,这些不仅增加文章气势,影响声音效果的修辞方法也早就受到古人的注意与运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