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生活不只是闲情逸致,更是破解困局、砥砺前行、追求美好生活的丰沛源泉 在刚刚落下帷幕的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上,来自杭州的外卖小哥雷海为逆袭夺冠。十几年前,雷海为偶然在书店里看到一本《诗词写作必读》,从此与诗歌结下不解之缘,在别人拿着手机玩游戏、看直播时,雷海为却在一旁默默背诗。雷海为学习古诗词的目的也非常简单:“古诗词精炼优美,读来朗朗上口,意境深远,给人以启发和深思,也能学到很多知识。读诗、背诗于我而言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古人以诗言情,“既见君子,云胡不喜”的喜出望外,“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的怨慕泣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黍离之悲,这些都是一个个在外征战的士兵、田间劳作的农夫、盼夫归来的妻子胸中澎湃涌出的真性情。“谁云玉石同,泪下不可禁”的忧愤不平,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平淡冲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凌云壮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民胞物与,治世乱世,兴观群怨,古往今来人们所经历的情景,都可以用诗词来抒写。 自上世纪80年代文学热潮退去以后,在市场大潮冲击下,读诗写诗成了少数文学青年和专业诗人的专利。中小学教学大纲上要求背诵的篇目,更是被一些家长和孩子视为苦药。人们不禁追问:读古诗有什么用? 网上曾经流传这样一个帖子,一位母亲说,我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看到夕阳西下、鸟儿归巢时,脑海里浮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仅仅是“看,这么多鸟,真好看!”一个简简单单的愿景道出背诵古诗的缘由。那些儿时摇头晃脑、囫囵吞枣背诵的不甚理解的诗词,是我们亲手埋下的种子。当有一天遇到某处风景或者拥有某种心情,相通的心意电光石火间穿越千年,那些古诗文就被恰到好处地唤醒,如同沉睡千年后开花的莲,亭亭玉立地浮在面前,以至于无法用更恰当的语言形容。就像雷海为所说,看到一个名叫“采苓”的人,会说“采苓采苓,首阳之巅”;与友人告别,会感叹“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参加活动结束,曲终人散,又会感叹“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来参加诗词大会,会高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而他最喜欢“天生我材必有用”,豪情满怀,充满自信和乐观。遭遇顺境,可以用来自我肯定;遭遇逆境,又可以用来自勉。所以,当诗人的创作深情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当下的你“虽隔千秋,欣如晤面。” 值得欣喜的是,人们对古诗词、对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亲近。在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的当下,对理想的追求,对家乡的思念,对美的期盼始终如一,我们和古人的精神纽带并没有断裂。媒介技术发展,更是为诗词传统的发扬带来契机。雷海为对诗词的热爱之所以感动我们,并不简单地因为快递哥在逆境中坚持读诗背诗,更在于他通过古诗词为生活赋予了多一层意义。诗意的生活不只是闲情逸致,更是破解困局、砥砺前行、追求美好生活的丰沛源泉。 史家钱穆曾说,我们学做文章,读一家作品,也该从他笔墨去了解他的胸襟。我们不必成为专业文学家,但需要在文学里接触更丰富更多样的世界;读古诗不一定要会写诗,而是要找到一个心灵的出口,向外探索一个更广阔的人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