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艺苑 >

镜头下的生育、生活与生命抉择——纪录电影《生门》观后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艺术报 李春 参加讨论


    
    纪录电影《生门》海报
    岁末,由陈为军导演的纪录电影《生门》成为观众进入院线观影的一个新选项。这部以生育为题材的纪录片,不仅讲述了母爱的伟大,还真切地向观众呈现了:生育门下,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和他们面临的生命抉择。
    人们常说,孩子的生日是母亲的受难日。 《生门》将镜头聚焦四位高危产妇。其中,夏锦菊的故事,尤其让观众体验到生育中的母亲生死瞬间、命悬一线的危急。33岁的夏锦菊为紧急保胎从广州回到武汉,与丈夫分隔两地,为的是靠近亲人,同时也将生命交托给了家乡的大夫。与家住农村被五万元手术费难倒的陈小凤、已经有了两个女儿还要冒险再生儿子的曾宪春相比,美丽、感性的夏锦菊,原本是片中压抑紧张的氛围中的一抹亮色。她进产房时,丈夫并没有回来,陪伴她的是双方的父亲,说明这时她的状况已经平稳。然而,影片开场不久,顺利生下孩子的夏锦菊突然大出血,两次停止心跳,从产房直接进入ICU病房。骤然消失的心电图,从人工按压到电击抢救,紧急召唤供血储备,危机时刻医生特许父亲走进手术室……真实的手术场景与同期声,大量镜头的快速剪辑和手术室内外的交替呈现,观众第一次如此真实地与片中的主人公一起经历死亡的迫近与等待的煎熬。
    生之门下,面临选择的,不仅仅是产妇和他们的家人,还有医院的医护人员。那位戴着口罩、不知其名的女大夫,坚持大声地对纠结中的年轻父亲说:人这辈子,总要做一些艰难的事。你要给孩子一个机会,以后才不会后悔,也要给我们时间观察和判断。主治医生李家福,为了病人的希望,曾两次尝试保留夏锦菊的子宫。
    正是目睹了片中主人公们的抉择和他们共同经历的风险,我们才能够理解,为什么李医生会对病人说:这辈子我忘不了你,你也忘不了我。纪录片的魅力在于对现实生活的捕捉、深刻揭示,以及伴随记录时间累积带来的生命重量和创作者思考的厚度。
    《生门》拍摄历时两年。陈为军导演及其团队在武汉中南医院蹲守记录了80个迎接新生命的家庭,最终获得40个家庭的授权,从中筛选了20多个做连续剧情。纪录电影《生门》在前期素材中,再次精选出4个家庭的故事,由资深剧情片剪辑师萧汝冠重新剪辑完成。作为陈为军第一部进入国内院线的纪录电影,影片充分考虑了主流院线的传播和接受环境,通过剪辑强化戏剧性,增加音乐辅助调动观众情绪,并且在片尾突出母爱的主题;同时,这部纪录电影延续了陈为军以往作品的社会深度意识,以四个家庭的生育故事为切口,真实反映我国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透视当下社会生活现实。
    通过贫困乡村陈小凤夫妇和家人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们筹钱的经历,观众跟随镜头从医院走入偏远乡村,在感受到家人亲情无价、邻里守望相助、社会关爱支持的温情的同时,也看到仅有老人、妇女、儿童留守的农村的凋敝,贫困户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匮乏的真实状态——由于缺少知识和见识,又缺乏相应的社会服务机制,他们处于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另一方面,社会贫困群体缺少生活规划、走一步说一步的“活着” ,将会继续再造贫困。
    影片让观众近距离地观察和了解到医护工作者的职业状态,他们不仅承担着高负荷的工作和巨大的责任,还不得不面对医疗体系和医生救死扶伤使命之间的分离。即使像片中大夫们一样,竭尽全力、想方设法为病人着想,仍然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片中,高危产妇和早产儿家庭面临的巨大经济开销和精神压力,凸显了我国医疗和社会保障机制的现实问题;而农村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的陈旧观念,既是女性生育抉择的枷锁,同时,不得不承认,养儿防老也是一种现实选择的必然。
    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纪录片《生门》第一次如此深入地揭示了我们的生育现实。镜头下的生育、生活与生命抉择,令我们深思。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