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论认为,文艺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使之展现和外化出来,具体的鲜活的人是文艺的出发点、枢纽点和归宿点,文艺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文艺是塑造“丰富的人”、“完整的人”的重要途径。文论研究要在关注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中增强自身的问题意识,使理论创新有效阐释现实。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也相应地迎来新的发展际遇。新时代深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必须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紧紧抓住时代及其主要矛盾。时代是思想之母,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要紧紧抓住这个时代,善于聆听时代的声音,“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习近平在回答时代之问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造性发展。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习近平文艺思想,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新形态,是中国文艺发展道路的指南。 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繁荣文艺创作必须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直面现实不回避矛盾,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原则,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导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惟此,文艺发展和文艺理论建设要担负时代的使命,使时代的气象和特色不断彰显,因此,新时代深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必须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在回应时代之问中使理论接地气顺民意,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要遵循的原则。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同样,一代也要有一代之文艺理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一定要抓住这个时代,这是一个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文化自信不断彰显的时代。一个时代的根本问题肯定会反映在社会主要矛盾上,所谓问题意识就要紧紧围绕社会主要矛盾进行思考。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要成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深化的切入点。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相对于不平衡,某些领域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更加突出,已成为制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马克思主义文论要深入这些问题的肌理中进行思考,要把人民的需求以艺术及其批评的方式反映出来,充分显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文艺要能书写这个时代,文论要能充分阐释这个时代,有效言说这个时代。就现实性而言,一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是发展的问题,这决定了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实,无论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还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都是人民对切身利益诉求从物质、文化领域向政治、社会、生态、审美等领域的扩展和提升,而没有质的不同。无论是“落后的社会生产”,还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都是生产力水平从低到高的转变,而不是根本性的质变,文艺要反映这种变化,在“变”与“不变”中彰显当代性。另一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具有逻辑必然性,就要发挥理论言说的有效性。其一,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这是由发展的动力所决定的,协调发展是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解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并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解决严重的不平衡即不协调和失衡问题,需要以文艺的形式让新时代的人民有充分的理解和认知。其二,发展的不充分问题是长期存在的,不充分是绝对的,充分只是相对的。相对于一定历史阶段和人民的需要而言,可以通过充分发展来解决发展和需要之间的矛盾,但相对于更高的历史阶段和人民更高更丰富的需要,发展的不充分问题又会凸显和呈现出来。因此,充分发展并不能一劳永逸。这就是时代问题的症结,它一定会作为问题意识反映在时代的理论创新中,这也是新时代深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的问题导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