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结构在守正中努力创新 对于非虚构叙事的报告文学而言,虽然生活的逻辑规定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创造的可能性,但是现场感营造及文学叙事的必要性还是给了叙述者足够的结构权力。中国现代报告文学几经发展蜕变,其结构方式主要体现为线性纵向的时间型(线型结构)与对应横向的空间型(非线型结构)两个对举的结构类型。其中,线型结构又可根据线索的繁简程度,区分为单线、复线和环状三种。新时期之初,以《哥德巴赫猜想》《胡杨泪》等为代表,单线型结构的人物题材写作风靡报告文学界。而20世纪80年代中期横向全景式结构报告文学的出现与繁荣,则标示着复线结构类型报告文学的一次丰收。《在这片国土上》《命运》《唐山大地震》等文本中,横向全景式的结构范式修正了单线型结构叙事的诸多不足,使报告文学叙事更加真实、全面、生动。《走出地球村》《大江北去》等90年代以来的报告文学,均对这种结构方式予以了继承。 问题报告文学作为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另一个突出类型,关注的是具有广泛社会性的问题和现象,虽然一开始选择的是环状的线型结构作为叙事结构的基础,但时间的意义被淡化、消解,空间的意义取而代之。《西部在移民》《中国的“小皇帝”》等报告文学完成了对包括人口流动、独生子女等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分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文结构,在突显报告文学非虚构品格的同时,也强化了叙述主体的批判意识。这种非线型结构方式的出现与成长,完善了中国现代报告文学叙事结构的体系。90年代以来及至今日,举凡问题题材的报告文学,大多沉溺于非线型结构方式,《落泪是金》《中国农村的“留守”孩子》《中国——车祸之痛》等都沿用了这种三段论的叙事结构形态。 (作者单位: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