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报告文学叙事模式的三重转变(2)

http://www.newdu.com 2018-04-02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郭云志 参加讨论

    叙事聚焦由单一趋向多元
    新时期富有代表性的《哥德巴赫猜想》《生命之树常绿》《船长》等人物型报告文学,择取了限定性的人物聚焦,既攻破了很长一段时间零聚焦一家独大的森严壁垒,也进一步彰显了文体的非虚构品格。及至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文学创作技法风潮式的来袭,同时期在小说等其他叙述文体“实验性”的聚焦方式革新,也深刻影响了现实行走姿态的报告文学,使其叙事的艺术表现空间有了较大突破。特别是80年代中后期,集合式与全景式报告文学的兴盛,足见多声部转换聚焦的叙事魅力。钱钢的《唐山大地震》、麦天枢的《西部在移民》、卢跃刚的《长江三峡:中国的史诗》等文本中聚焦方式的环绕,有力地冲决了报告文学零聚焦全知叙事的垄断,在对人物、事件、问题等的把握上,也更加迫近细节的真实。
    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的90年代,报告文学的收获可谓“平淡浮泛”。三种聚焦方式在人物型、事件型、综合型的报告文学中表现出了较为默契的对应。而转换聚焦作为一种专属于报告文学的聚焦方式,一度跃居主角,以消解零聚焦、限制聚焦给读者带来的阅读惰性,彰显了报告文学叙述者日益自觉的读者意识。赵瑜的《马家军调查》、梅洁的《西部的倾诉》、李鸣生的《中国863》等文本中,外聚焦、零聚焦与限制聚焦在行文过程中的交叉与转换,形成了聚焦的蒙太奇,文本中呈现出了“多声话语”的复调,既使叙述更加流畅,也兼顾了叙述者与接受者双方的需要。原本线性而平面的叙事表达,在复调式的双重与多重话语中变得多维而立体。聚焦转换带来的逻辑性与全面性,则强化了报告文学非虚构的文体诉求。
    21世纪以来的报告文学创作,零聚焦、限制聚焦、转换聚焦所占比重大体持衡。不过,在具体聚焦时,出现了违反叙事常规的省叙、赘叙等聚焦变异。如李西闽反映汶川大地震的《幸存者》中,全文选择限制聚焦为主导聚焦形式,同时掺入了其他几个类型的聚焦——在“漂浮在虚空之中”一章中省叙地专注于内心恐惧的表达;在“他们”一章中被埋于地下的作者却用的是赘叙式全知全能的零聚焦叙事。聚焦方式的变异使报告文学叙事的逻辑性更加严密,也增强了文本可信度。可见,由新时期至新世纪,中国现代报告文学聚焦模式的流变呈现出由相对单一而逐渐多元化的趋向。多元格局的逐渐明晰,彰显了报告文学文体掘进过程中对传统的有效继承与对西方叙述技巧的能动采纳,指认了报告文学自身文学性的日臻完善,显示出了报告文学文体求新求变的旺盛生命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