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生活 >

“闲读”有理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 范德洲 参加讨论

    据说,《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惜书如命,每次看书之前,他都会反复擦洗桌面,除净灰尘,铺上薄毯,然后才肯把书平放在上面毕恭毕敬地阅读。每看完一页,他都会先用大拇指轻轻地捏起书边,再慢慢地一翻而过,几十年如是。凡是他读过的书,毫无褶皱的痕迹。读书如此严肃的人,在古代比比皆是。但凡家境较为优越的读书人,捧书阅读之前,必先沐浴净身,在他们看来,这是必不可少的读书程序。同样不能省略的还有焚香,在香雾缭绕的书房里读书,实在不失为一种享受。读书,读到这样的高度,让后人只有仰视的份,以至于,今天许多人每每说起读书,虽然没有达到“沐浴焚香”的地步,也必然是“泡一盏香茗”。
    这样读书,雅是雅到了极致,不过,我的感觉,是不是太累了?更何况,许多时候,凡俗之人,也没有这般条件。用一种闲散的心态,也一样能够享受读书的快乐。现在的人为什么不太喜欢读书,这固然有许多因素,不过,与我们所宣扬的读书太苦太累是不是也有一点关系?动辄就是头悬梁锥刺股,哪个还想读书?哪个还敢读书?其实,对读书这件事,也并不是所有的古人都是那样郑重其事。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强调“马上、枕上、厕上”,固然可以被我们升华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但是,换一个角度看,这或许也有“不必太严谨”的意思,特别是“枕上读书”,让我想到许多年前看到的一段话,“入睡前,在床上找书;醒来后,在书中找我”。这样读书,比沐浴焚香什么的,是不是更有些草根的悠闲?
    闲读之趣,不只闲在读,也闲在书。
    能够“治天下”的书必然不是泛泛之流,所以,名家们一列书单,多是《论语》、《诗经》、《史记》、《女神》、《呐喊》、《红楼梦》、《西方哲学史》、《纯粹理性批判》、《悲剧的诞生》、《百年孤独》……
    这些书,无论是“形”还是“神”,都是如此的厚重,能“拿得起读得下”的人,恐怕不多,“读得通”、“读得懂”的,则更可想而知了。读书读到这一地步,对其敬而远之直至避之唯恐不及也是情理之中。据说,在英国,明智的家长与教师从不让孩子过早地接触他们的“国宝”——莎士比亚戏剧,莎翁的作品太厚太重了,小小的孩子,他们哪里承受得起?一旦对读书心存畏惧,不要说《哈姆莱特》,也许连《哈利·波特》都不想读了。
    那么,读一读闲书吧。所谓闲书,在我看来,应该是非主流作品或者边缘作品,又如《名胜古迹楹联选》、《十万个为什么》、《语林趣话》、《昆虫记》之类。它们着眼于生活中的某一点,看似东扯西拉,不着边际,实则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不要轻视这些书所介绍的点滴与琐细,很多点滴与琐细,我们自以为了然于胸,其实,最多也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比如,为什么标准的窨井盖都是圆形的呢?为什么我们把那种不分青红皂白的想法与做法说成是“不管三七二十一”而不是说“不管四七二十八”呢?“鲁冰花”是不是一种花呢?想破了脑袋也想不出的答案,可能就藏在闲书里。
    闲书,似乎还应该包括地图。记得一位名人说过,看地图,就等于坐在家中免费周游世界。如今的世界,已经是地球村了,打开电视与电脑,地球上每一个角落所发生的事情都会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可惜的是,我们对这个“村庄”了解得并不多,因此,明明就在自己的眼前,我们却不知道那到底是在“地球村”中的哪个地方。
    “治天下”之人,毕竟是极少数,芸芸众生中,多是些凡夫俗子,不作“无聊”之事,又怎遣有涯之生?其实,读闲书也并非完全是打发时间,沈从文先生就喜欢读闲书,读着读着,竟然“读”出一部《中国服饰史》,填补了中国文化中的一项空白。读闲书,只要你读得好,同样也能治天下呢。(范德洲)
    《中国教育报》2014年3月13日第9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