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哈达奇·刚:文学翻译——拆解与重建

http://www.newdu.com 2018-03-20 文艺报 哈达奇·刚 参加讨论


    文学翻译是一切翻译中最具情感色彩的翻译。翻译文学是“有温度”的情感交流的产物。
    这种交流,是文学的交流,是思想的交流,是人生体验的交流。任何文学创作的经历,都是个体行为;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对作家的思想、情感、体验的记录。而文学翻译就是译者对作者的思想、情感、体验和内在隐秘世界的造访、窥探、感知,并试图将其在另一个语境条件下进行转述。这种感知越是透彻,转述就越是到位。如果译者自始至终没有搞清楚作者到底在说什么,那么就不可能翻译出优秀的译本。
    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好的译本和一个不够好的译本之间存在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我看来,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精心建造的神秘庄园。他在打造这座庄园的时候,有过种种可能、种种架构、种种细节,最后选择了作品里的那些文字,展现在读者面前。面对这座庄园,读者是它的参观者,评论家是它的质检员,去评价它的结构合不合理,质量到底如何。可是译者不一样,他不只是个一目十行的普通读者,也不只是个冷眼察阅的质检员,他要成为这座庄园的拆解者和重构者。他要把整个物体拆开来,然后再按照作者提供的架构,在另一个语境下重新建造起来。在重造的时候,既要符合作者原来的构想,又要符合新语境下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趋向。
    一些译者缺乏这种拆解、重构的能力。这是因为他对原作没有完全理解或理解不深,却硬要翻译,结果总是不能够准确译出原作的意境。有的对原作大概了解一些,但并不拆解,而只是在脑子里留个大概的印象,然后在新语境中按照自己的“想当然”,重新架构一个与原作无关的东西。
    这样的东西虽然有原作的大概影子,但事实上却成了译者的作品,如还原成原文,可能与原作相差十万八千里。
    文学作品的语言往往是具有双重性的,尤其是诗歌作品中的语言,既有字面意义,又有隐喻在其中。甚至有时候字面意义只是假象、幌子、伪装,而其内在意义却另有所指。这就需要加以深入理解和把握。原有的双层含义,在另一个语境条件下不一定有完全对等的词汇来替代,这时候尤其考验译者的本领。这时候有的译者可能就不愿意下功夫了,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流于表面忽略了本质,翻译出来的作品就失去了韵味和意境。
    总之,文学翻译是一门科学,需要精益求精,容不得丝毫的粗枝大叶。文学翻译更是一门艺术,需要精雕细刻,需要译者注入精力和情感。让我们每一位译者,都忠于科学,精于艺术,为我国多民族文学翻译事业架起一座座七彩虹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