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丝绸之路文学景观成学术聚焦点

http://www.newdu.com 2018-03-2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张清俐 参加讨论


    丝绸之路作为古代历史上东西方往来的交通要道,承担着商贸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形形色色的交通活动,丰富多彩的沿途风土人情,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得以呈现,形成了独特的“丝路”文学景观。丝绸之路为我国古代文学带来了怎样的境界?从丝绸之路文学景观中,可以管窥到哪些图景?随着近年来一带一路人文研究的兴起,文学景观视野中的丝绸之路引起了不少文学研究者的关注。
    见证东西方文化交汇
    丝绸之路从兴起到繁盛,曾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所幸,在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中,留下了大量“丝路”的文化印记,为后人留下蔚为大观的丝绸之路文学。在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教授邱江宁看来,凡是与“丝路”区域和道路相关的内容,诸如僧人用来记西行求法,使臣用来记行程道里,奉命交聘者用以记外交通聘,从驾征行者用以记征途行役,以及商旅载记其道里行程、所见风物等内容都可以被包罗而泛称作“丝绸之路文学”。
    兰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张同胜提出,丝绸之路的核心精神在于中外文化、文明的交流和杂合,丝绸之路文学中多姿多彩的异域文化意象正是“丝路”精神的见证。
    唐代丝绸之路的繁荣也在唐诗中得到反映。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石云涛在研究中发现,唐朝与域外的交往和交流不仅为唐诗创作提供了大量鲜活的素材,唐诗中对使节、商贾、艺人、僧侣和各种奔波在丝绸之路上的人们的活动的描写,蕴含着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丰富信息,也使唐诗作为史料承载着唐代盛世的辉煌。
    13—14世纪,中国第一次实现了沙漠与海洋两大出口的全球性开放格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西方经贸与文化交流臻于鼎盛。邱江宁考察发现,这一时期“丝路”纪行文学表达的内容庞杂丰富,上至国家政事外交、军事行动、宗教民俗,下至交通路线、饮食生活、货物钱币等无所不包,不仅文学价值值得重视,而且学术与文化价值极高。
    增添中国古代文学的丰富性
    丝绸之路打开了行旅者的文化视域,而他们留下的文字记录,也增添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丰富性。“以体式而论,丝绸之路文学常见的有诗词、记传体、行录体、笔记体、综述体等;内容上多述行程经见、山川道里、风俗民情,内涵丰厚;写法上常以第一或第三人称叙事写人、写景抒情,兼具地理志、人物记和游记等文体要素与著述的特征。”邱江宁表示。
    “丝绸之路文学具有跨地域、超国界、多民族等特征。”张同胜告诉记者,丝绸之路文学体现了文学意象、叙事结构和母题等的同源性、差异性与变异性,体现了文学主题和文学类型的杂合性,及其对地域性、种族性、民族性等的消解;还展现了作家艺术创作风格的转变,宗教、雕塑、音乐、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地理、民俗、美学、建筑、绘画等对丝路文学艺术的渗透、交融和生成等。
    现实环境的巨大变化,使得身处其中的人们在眼界视域、书写立场、表达意象及语言技巧等方面也发生着深刻的转变。学者表示,丝绸之路文学研究借由丝绸之路文学作品体现出的历史现场感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在充分发挥专业知识交叉的创造性潜能的同时,关注文学同其他语言、历史、地理、考古等交叉学科的整合,将文学的抒情和表达还原到大历史的脉络中去。这可能会改变传统的文学研究理路,甚至改写中国传统文学史。
    在宏观视域中展开跨学科研究
    在邱江宁看来,丝绸之路文学景观旨在用大文学观来观照那些由“丝路”出行而产生的诗词、散文以及风俗记、游方记、异物志、杂传等,是一个包含“丝路”景观、创作形态、研究视角等内容的综合概念。
    “丝绸之路文学的独特性主要在于其文化上的杂合性。”张同胜提倡以“大文学”或文献意义文学范畴中的“丝路”文学景观作为研究对象,将“丝路”文学景观放在“丝路”文化的宏观视域中展开跨学科研究。这其中包括丝绸之路所涉及的文献文书、考古出土的文物、游牧民族的口述艺术、丝路的活态文化等,并对它们进行文本间的整体性研究。
    近年来,丝绸之路文学研究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如石云涛申请获批的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唐诗见证的丝绸之路变迁”;邱江宁申请获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3—14世纪‘丝路’纪行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
    邱江宁表示,丝路文学表达了人们对各种异地风光的认知、感受和想象,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文化交流中的观念、情感和心态,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作为当代读者和研究者,透过古代丝绸之路文学景观的研究与观照,彰显中华文明的多元多样与包容,有助于深入理解人类生活方式的多样性,总结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经验和规律,以切实、平和、包容的态度,继续谱写世界多民族共荣和互利互惠的新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