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释: [1] 此处“闭”字,原就为“”,为会意字,在小篆中为两扇门中加上两条门闩,插上门闩为闭,拉开门闩为开。到楷书中门闩化变为“才”,而“才”与“闭”毫无关系。(参见左民安,第203页) [2] 按《论语·阳货》载阳货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意即我与你言。以下三个“曰”,皆为阳货自问自答,无须孔子回应。言为“自言”明矣。 [3] 《汉书》卷六十五《东方朔传》:“(接舆、箕子)使遇明王圣主……图画安危,揆度得失,上以安主体,下以便万民,则五帝三王之道可几而见也。”(《汉书》,第2871页)此句中“主体”意指“君主的统治地位”。至近代,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今日广西会党,则知己为主体,而西人为客体矣。”(章炳麟,第27页)其中“客体”意指“次要的人或事物”。(参见《汉语大词典》第二卷,第1451页) [4] 《左传》襄公九年:“门,守也。”《白虎通义》卷二《五祀》:“门,以闭藏自固也。”(陈立,第80页) [5] 王阳明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全集》,第108页)这是否认花之客观存在。然而,我们认为,你看不看它,颜色照在。你关注它,你的主观意识升起;你不关注它,关于花的主观意识不在。阳明先生颠矣。文本如花。你不看它,它在,只是你不认识它。你看它,它自展开自己,诉说于你本义之义。像有一物,人从未用过,这物只是无用而已,却不能说它没有,不在,只可于价值论上言其意义而已。 [6] 杨树达按:“意字与《先进》《卫灵公》二篇信字义同,皆为意度。毋意正《少仪》篇所谓毋测未至也。朱子训为私意,古训未之闻,殆未是也。”(杨树达,1986年,第213页)由是,我们取臆度义。文中未至之义,不可臆度也。 [7] 有学者称,汉简中此字为错字。我们认为,从““闢””之本义认证,“闢”有招贤纳士意,所谓“宾于四门,四门穆穆”是也。汉简为门下二人,形象表达此意。而相背之人,我们理解,一可意有造字之美学诉求;二可理解为招贤纳士,不求贤者立场一致,可容相背相左之人,所谓“开辟四方之门未开者,广致众贤”,足见“闢”之弘大。 [8] 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无“阐正”一词。唐代李庾《西都赋》:“横阁三重,阐正铅黄。”(姚铉编,第2页)铅与黄,皆为古人点勘书籍、涂改字迹所用颜料,以铅黄比喻校勘文字的事。此处“阐正”非“诠释”意。《经籍考》有“祛疑阐正之难”(见嵇璜、曹仁虎等,第61页)由词法辨,此处“祛疑”“阐正”皆为动宾结构,为祛除疑问、阐释正学意,非定意、决意。 [9] 《左传》哀公二十六年:“得梦启,北首而寝卢门之外,已为鸟而集于其上。咮加于南门,尾加于桐门。曰:‘余梦美,必立’。” [10] 与“阐悟”近义的,是禅宗所主张的“禅悟”。禅宗鼓吹对佛教真理的理解为“心开悟解”,对佛经之文字无须考证认知,自有心解足矣。所谓“佛性之理,非关文字”(见郭朋,第122页)。“我所说者,义语非文;众生说者,文语非义。”(《全刚三昧经》,第371页)如此观念,对唐以后之阐释思想与方法产生重大影响。所谓“阐悟”应由此而来。 参考文献: [1] 《北齐书》,1972年,中华书局。 [2] 陈鼓应注译,2003年:《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 [3] 陈立,1994年:《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 [4] 程敏政,2004年:《新安文献志》,黄山书社。 [5] 《戴东原集》,1989年,上海书店。 [6] 段玉裁,1981年:《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7] 《二程集》,1981年,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 [8] 高亨,1984年:《周易古经今注》,中华书局。 [9] 郭朋,1983年:《坛经校释》,中华书局。 [10] 郭庆藩,1961年:《庄子集释》,中华书局。 [11] 《汉书》,1975年,中华书局。 [12] 《汉语大词典》,2011年,上海辞书出版社。 [13] 《后汉书》,1973年,中华书局。 [14] 《胡适文集》,2013年,欧阳哲生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5] 胡应麟,2001年:《少室山房笔丛》,上海书店出版社。 [16] 胡仔,1962年:《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廖德明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 [17] 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1995年:《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8]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1989年,见《四部丛刊初编·集部》第180册,上海书店。 [19] 嵇璜、曹仁虎等,1986年:《钦定续文献通考》,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30册,台湾商务印书馆。 [20] 焦循,1987年:《孟子正义》,中华书局。 [21] 《金刚三昧经》,1973年,见《大正藏》第 9册,新文丰出版公司。 [22] 《晋书》,1974年,中华书局。 [23] 《康熙字典》,1958年,中华书局。 [24] 《刘随州集》,1938年,见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 [25] 刘文典,1989年:《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 [26] 刘勰,2015年:《文心雕龙》下篇《神思》,黄叔琳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7] 《六臣注文选》,1987年,萧统编,李善、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注,中华书局。 [28] 陆德明,1983年:《经典释文》,中华书局。 [29] 《陆九渊集》,1980年,中华书局。 [30] 马瑞辰,1989年:《毛诗传笺通释》,中华书局。 [31] 梅鼎祚编,1986年:《宋文纪》,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9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 [32] 《潜研堂文集》,1997年,见陈文和主编《嘉定钱大昕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 [33]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1997年,中华书局。 [34] 《清代诗文集汇编》,201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35] 《全唐文》,1983年,中华书局。 [36] 《诗集传》,1958年,中华书局。 [37] 《十三经注疏》,1980年,中华书局。 [38] 《史记》,1959年,中华书局。 [39] 《书集传》,2010年,蔡沈注,钱宗武、钱弼整理,凤凰出版社。 [40] 《宋史》,1977年,中华书局。 [41] 《苏轼全集》,2001年,王文诰注,时代文艺出版社。 [42] 孙诒让,2001年:《墨子间诂》,中华书局。 [43] 2015年:《周礼正义》,中华书局。 [44] 汤一介,1998 年:《辩名析理:郭象注〈庄子〉的方法》,载《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45] 王力,2016年:《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46] 王念,1985年:《读书杂志》第五册,中国书店。 [47] 王聘珍,1983年:《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 [48] 王先谦,1987年:《庄子集解》,中华书局。 [49] 1988年:《荀子集解》,中华书局。 [50]《王阳明全集》,199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51] 王引之,1984年:《经传释词》,岳麓书社。 [52] 2016年:《经义述闻》,马涛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 [53]王禹偁,1937年:《小畜集》,商务印书馆。 [54] 《文选》,1977年,萧统编,中华书局。 [55] 徐锴,1987年:《说文解字系传》,中华书局。 [56] 徐时仪校注,2008年:《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上海古籍出版社。 [57] 严修,1959年:《批判高本汉和胡适对吾我、尔汝的错误论点》,载《人文杂志》第2期。 [58] 杨树达,1983年:《积微居小学述林》,中华书局。 [60] 1986年:《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 [61] 姚铉编,1989年:《唐文粹》,上海书店。 [62] 查慎行补注,1986年:《苏诗补注》,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1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 [63] 张江,2014年:《强制阐释论》,载《文学评论》第6期。 [64] 2016年:《“意图”在不在场》,载《社会科学战线》第9期。 [65] 2017年a:《作者能不能死———当代西方文论考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66] 2017年b:《公共阐释论纲》,载《学术研究》第6期。 [67] 张湛,1954年:《列子注》,见《诸子集成》第3册,中华书局。 [68] 章炳麟,1979年:《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孙正容注,浙江师范学院政史系。 [69] 赵悳,1985年:《四书笺义·补遗》,见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 [70] 钟嵘,1986年:《诗品注释》,向长清注,齐鲁书社。 [71] 朱熹,1983年:《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 [72]《朱子语类》,1986年,中华书局。 [73] 诸祖耿编撰,2008年:《战国策集注汇考》,凤凰出版社。 [74] 左民安,2005年:《细说汉字》,九州出版社。 (文章来源:《哲学研究》2017年第12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