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笔记 >

《论语.里仁篇》第二章读书笔记1500字

http://www.newdu.com 2018-02-27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第二章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该句连用三个不字,不仁者是前提。可解为: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仁者,不可以长处乐。与下面“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相比照,前面说不仁就不会什么,后面说仁就会什么。从逻辑上说,如果不仁,就会怎么样,如果仁就会怎么样。讲的就是人而不仁者就会怎么样,人而仁者就会怎么样了。当然,仁者,人也。人不仅有动物性,还有人性,更有社会性。
    什么是不仁呢?《道德经》第五章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孟子》有:“《孟子》: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史记》有:“仁者爱万物,而智者备祸于未形,不仁不智,何以为国?”《后汉书·班超传》:“衰老被病;头发无黑;两手不仁。”明代《医案·总论》说:“一日皮死麻木不仁,二日肉死针刺不痛。”冯梦龙又说:“幸人之灾,不仁;背人之施,不义”。可见,说到不仁至少有三种说法:老子、孟子、司马迁从政治上说仁,老子否定以仁论政,孟子、司马迁则肯定以仁治国;《班超传》的作者范晔、《总论》的作者薛己则以“仁、生物也”论人,属于中医之论;明儒冯梦龙则以个体之品性说仁。
    因此,不仁者的“者”就可以理解为单个的人或者单个的单位、国家等等,而“不仁”则可以理解为泯灭、丧失仁性,肌体丧失仁性,身体就会得病;个体泯灭仁爱,就会失去操守;国家不以仁为本,就会祸害百姓。
    再看:“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不可以”就是不可以之如何或怎么样,“久、长”表示时间长,“处”指居住或安于其所在。这句话就可以解释为:不可以“不仁”久处约,不可以“不仁”长处乐。一个不仁的人是不会(为自己的操守)长期安于简(俭)约的生活的,一个不仁的人也不会长期满足于平静快乐的生活的,乐极则悲。如《淮南子·道应训》:“夫物盛而衰,乐极则悲。”《史记·滑稽列传》:“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
    进一步延伸,“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就成了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做人的操守,就会根据自己的本能欲望行事。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有操守的人就保持自己的仁性,保有自己的道德良心,有智慧的人可以根据人之为仁的准则做出选择,发明人的利德厚物仁爱之心,成就“立德、立功、立言”之不朽事业。结合里仁第一章“择不处仁,焉得知?”理解就可以知道“知者利仁”的智的价值取向了,智不仅仅是工具,其本身包涵了仁的价值向度。令人遗憾的是某些文化系统有智无仁,岂不悲哉!欠缺了仁的文化就会变成自以为是的强权文化,甚至还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二战期间法西斯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日本军国主义对南京平民百姓的血葬就是其中的例证。无论是个体还是国家群体,没有仁的操守节义,智就无根,就会掀起无节制的恶浪欲望。
    又证:朱熹对此章的解释就是“不仁之人失其本心,久约必滥,久乐必淫。惟仁者安其仁,而无适不然。知者则利于仁,而不易所守。盖虽深浅之不同,然皆非外物所能夺矣。”又证:朱熹引谢良佐言曰:“仁者心无内外、远近、粗精之间,非有所存而自不亡,非有所理而自不乱,如目视而耳听,手持而足行也。知者谓之有所见则可,谓之有所得到未可。有所存斯不亡,有所理斯不乱,未能无意也。安仁则一,利仁则二。安仁者,非颜、闵以上,去圣人为不远,不知此昧也。诸子虽有卓越之才,谓之见道不惑则可,然为免于利之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